關於文化在未來的共同記憶,至少在一九九零年代以後,許多將會是事件式的、活動式的。記憶的physicality存在沒有洗出來的電子相簿裡。或是,physicality變成一個麻煩的問題:實體的東西因為太短暫(年度的花燈、街道上的卡通造型人物、街頭表演的藝人、保鮮期限三年的歌手、流行歌曲的MV、煙火),讓記憶沒有地方儲存。Making connections 變得困難。或是說,未來將會有新的方式 to make connections.
對於某個年代,恐怕可能沒有足以「睹物思人」的媒介,也沒有「思古之幽情」可以抒發。
於是,在未來,某些元素缺席的情形下,空間的意義又不一樣了。
Tuesday, 22 February 2011
國家
雖然這是一個太敏感的問題。
不過,和早年全球化主張國家力量越來越小的論點 (例如Kenichi Ohmae 大前研一) 不同的是,國家會一直在文化不同程度的全球化過程中,有個位置 -- 不論這個位置或角色是清楚的、不清楚的、前進的、或後退的。
不過,和早年全球化主張國家力量越來越小的論點 (例如Kenichi Ohmae 大前研一) 不同的是,國家會一直在文化不同程度的全球化過程中,有個位置 -- 不論這個位置或角色是清楚的、不清楚的、前進的、或後退的。
Monday, 21 February 2011
Sunday, 20 February 2011
Sunday, 13 February 2011
Tuesday, 1 February 2011
哪個大展不是外製的?
請問各位看官:過去五年來,台灣博物館的哪個叫好又叫座的大展不是外製的? -- 除了預算宇宙無敵多的故宮博物院、北美館的雙年展? 這顯然是台灣的博物館文化危機。
外製,我是說展品來自外國(包括中國)、且大多是packaged exhibitions
幾年前曾經想過這個問題。有點麻煩的是:不寫長篇大論的話,人家會誤以為這是牢騷。
外製,我是說展品來自外國(包括中國)、且大多是packaged exhibitions
幾年前曾經想過這個問題。有點麻煩的是:不寫長篇大論的話,人家會誤以為這是牢騷。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