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年代,目睹了電腦、emails、facebook的普及。恐怕有不少我的年代的人,還在想要不要用facebook這個問題,公領域和私領域怎麼分的問題,你、我、他的界線要畫在哪裡的問題。
關於這些,我的年代,好像無法從從容容。
Thursday, 31 March 2011
Tuesday, 29 March 2011
這是無法比較的:國立台灣博物館和國立故宮博物院
有人問:為什麼國立台灣博物館已經這麼努力了,但是參觀人數還是沒有像故宮博物院這麼多呢?答案是:這是無法比較的。
首先,故宮的館藏傲視全世界,這就像一個天生麗質、「老天爺賞飯吃」的影星,上天給了她太美麗的容貌,每個人都爭先恐後地想一睹她的風采。
我的意思並不是國立台灣博物館像是一個醜八怪。但是她的美,不是像故宮那種舉世矚目,或是舉世欽羨的美。她的美,對台灣人本身比較有意義,對於一般不認識台灣的人,不會有太大的意義。這樣要如何跟故宮來比呢?故宮的觀眾,多數是國外(包括大陸)觀光客,那麼觀光客是衝著瞻仰中華文化來的,不是台灣本土文化來的,這個是很清楚的啊。
過去在民進黨執政時期,故宮和台博聯合推出地圖展,用聯票的方式,想要吸引故宮的觀光客到台博。用意雖佳,但是效果有限,就算有也只是短期的效果。這個是個很殘酷的現實,但是我們必須要接受這樣的現實。試想,今天羅浮宮、大英博物館跟台灣的博物館進行交換展,他們會選誰當counterpart呢?
台博的改變,博物館界有目共睹。提出台博參觀人數為什麼還是拉不起來的這種問題的人,實在是差矣...差矣...差矣...差矣...差矣。
首先,故宮的館藏傲視全世界,這就像一個天生麗質、「老天爺賞飯吃」的影星,上天給了她太美麗的容貌,每個人都爭先恐後地想一睹她的風采。
我的意思並不是國立台灣博物館像是一個醜八怪。但是她的美,不是像故宮那種舉世矚目,或是舉世欽羨的美。她的美,對台灣人本身比較有意義,對於一般不認識台灣的人,不會有太大的意義。這樣要如何跟故宮來比呢?故宮的觀眾,多數是國外(包括大陸)觀光客,那麼觀光客是衝著瞻仰中華文化來的,不是台灣本土文化來的,這個是很清楚的啊。
過去在民進黨執政時期,故宮和台博聯合推出地圖展,用聯票的方式,想要吸引故宮的觀光客到台博。用意雖佳,但是效果有限,就算有也只是短期的效果。這個是個很殘酷的現實,但是我們必須要接受這樣的現實。試想,今天羅浮宮、大英博物館跟台灣的博物館進行交換展,他們會選誰當counterpart呢?
台博的改變,博物館界有目共睹。提出台博參觀人數為什麼還是拉不起來的這種問題的人,實在是差矣...差矣...差矣...差矣...差矣。
Monday, 28 March 2011
土銀展示館
國立台灣博物館的土銀展示館,是很成功的古蹟再利用計畫。因為工作的關係,參觀了它的演講廳。其中的座椅寬闊舒適,舒適到可能會令人想打瞌睡(我也不知道這算不算是讚美)。
這裡面甚麼都好,從置物箱到廁所,鉅細靡遺地照顧,沒有話說。動線也很得宜,用流行的平緩斜坡讓觀眾順著走。
但是展覽有個問題。沒有一個清楚、大型的展版,在整個展覽,以及展覽的各個部分,作一個說明。我們勉強找到一個小展版,算是展覽的開始。這很可惜,所有的標本化石等等,在視覺上均如此豐富,但是graphic design,wall panels就差了這麼一點點。
其次講到這種長型展覽空間的困難之一是,比較不容易設計出一個可供觀眾聚集的空間,而這又是當今博物館設計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
這裡面甚麼都好,從置物箱到廁所,鉅細靡遺地照顧,沒有話說。動線也很得宜,用流行的平緩斜坡讓觀眾順著走。
但是展覽有個問題。沒有一個清楚、大型的展版,在整個展覽,以及展覽的各個部分,作一個說明。我們勉強找到一個小展版,算是展覽的開始。這很可惜,所有的標本化石等等,在視覺上均如此豐富,但是graphic design,wall panels就差了這麼一點點。
其次講到這種長型展覽空間的困難之一是,比較不容易設計出一個可供觀眾聚集的空間,而這又是當今博物館設計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
Friday, 25 March 2011
一個展覽室
在總統府正後面的一個博物館中的一間展覽室,整個牆面密密麻麻地寫滿了民國到現在,無數個某年發生的某事,看了可能會出現眩暈症狀。說是牆面上密密麻麻的字,是治史者的心血,治史者心血的結晶。
怎麼2011年還有這樣的怪展覽?
怎麼2011年還有這樣的怪展覽?
Monday, 21 March 2011
Thursday, 17 March 2011
Wednesday, 2 March 2011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