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17 December 2010

Sylvester on Magritte

When David Sylvester talked about his career, he regretted that he spent too much time working on René Magritte's catalogue raisonné.

Monday, 13 December 2010

博物館與菜市場

故宮的觀光客以大陸觀光客為最多。今天上課的老師說,有些人抱怨故宮現在變成像菜市場。試問:只有菜市場和冷清清可以選,你要選哪一樣?如果今天我服務的博物館人多得像菜市場,我會高興得合不攏嘴。(當然,做得sophisticated一點,進行展館的流量控制以確保參觀品質,是絕對必要的。)

另一方面,十多年前David Sylvester 還在世的時候,我聽了他的演講。他說他最喜歡一個人在Tate的Rothko Room。我也是。


說到博物館像菜市場,下面這個照片像不像迪化街辦年貨的樣子?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copyrighted material

Sunday, 12 December 2010

創作活動的重複性 Repetition of creative activities

有些創作活動經常重複--不論是形式的重複、或是「中心思想」的重複,但是觀眾、聽眾、或讀者總不厭煩,甚至把這樣的重複看待成一種信仰。

有些重複的創作活動得到的效果則相反,觀眾、聽眾、或讀者說:Oh, not again!

Saturday, 11 December 2010

花博不正經之二

還好花博不會遇上颱風季節,不然就花風了。

博物館對博覽會說:

博物館和博覽會是non-identical twin。故宮的大英博物館特展覽對花博說:兄弟,你贏了!

這個贏面,從十九世紀的歐洲到現在,一直都是如此。

預告:花博在情人節的 catch words

當然是 「花情」了!

機場的廣告的反思

一個小時不到的時間,突然對機場的廣告發生反身性思考。在機場所見過度的政府宣傳,我想到了一個可能的解釋:因為要迎接大陸觀光客。

機場的廣告

如果第一次到一個國家旅行,一下飛機,從走道到過海關一路上的廣告幾乎都是政府的宣傳文字與圖片(欣欣向榮、安和樂利、風光明媚、還有很多外國人來投資之類的廣告),你是否會覺得到了共黨國家(中國的許多城市恐怕已不是這樣了吧)?尤其是當這些廣告標明是「新聞局」出品的時候?

這是因為機場的廣告私人企業不想買、或是機場不需要賣廣告?還是是因為百業蕭條,私人企業買不起廣告?

一下飛機,就見到對你一直熱情招手的政府,不是很怪嗎?

文創與全民運動:「佛羅里達是個騙子」之二

上次聽個報告,說西雅圖如何是個創意城市,然後台北可以怎麼學。所有的報告,都拿佛羅里達的指標,宣稱自己所討論的城市多麼有創意,尤其是拿同性戀人口/指數來說。我建議以後寫來寫去只寫這種東西的學生,老師要給他們零分(同時,教來教去只講這些的老師,學生要給他們零分)。

就像上次的演講那位來自北愛的青年所說,台北對於同性戀者的包容程度異常的高。在這個方面,我想紐約、倫敦、舊金山之外,恐怕就是台北了(不,即是在倫敦,也很少見到在捷運、公車上旁若無人地親熱的同志人口,如在台北所見)。

那麼,我們是否緊接著說:台 ﹏ 北 ﹏ 很 ﹏ 創 ﹏ 意?

Friday, 3 December 2010

文創與全民運動:「佛羅里達是個騙子」之一

今天在兩個不同的演講聽到有關「創意產業」的議題:一是關於創意城市的報告,一是城市有關的演講。我確定了一件事:佛羅里達大概是繼Kotler之後,文化行銷的神主牌。

學生引佛羅里達、問創意城市的問題(約莫是某個城市要怎樣成為創意城市)時,一位教社會學的老師說:「佛羅里達是個騙子」。

我沒有膽量說佛羅里達是個騙子;但是,佛羅里達可能恐怕真的有點騙錢的嫌疑。近來我逛到他到Vermont去演講,說是對於該州可以如何用什麼什麼來刺激經濟活動提出建議。

"From Creative Cities to Creative Nature",恐怕是他下一本書的書名。

話說我二零零八年參加一個文化研究的會聽到一個senior academic批評佛羅里達,這位恐怕是Marxist(我可以把他名字找出來)是佛羅里達博士論文口試的committee member(Florida的博士論文就是他後來的東西),他說那時候committee discussed whether to pass him or not.

"We wanted to shoot him." 那位口試委員是這麼說的。

(待續)

Wednesday, 1 December 2010

小時候的國立歷史博物館

台灣有個國立歷史博物館,位在台北市第一個cultural cluster「南海學園」中。除非日治時期殖民政府在台北市規劃、興建過文化園區,否則依據我有的初步資料,大膽地在此說南海學園是台北市第一個文化園區(但這不是本篇的重點)。

國立歷史博物館是當初國民政府的文物從大陸遷台後成立,藏品來源和故宮不同,又因諸多政治關係喬不攏,自成一館。但是,相信大多數的人不會記得國立歷史博物館裡面有什麼收藏。

從小時候到中學時候的國立歷史博物館,有個「原始人山洞」(不知有沒有人知道正確名稱?)。基本上,那是一個描述原始人(可能是山頂洞人、或是北京人)生活的3D迷你主題「樂園」。進去那個有點長的山洞(或說隧道)後,可以在昏暗的燈光下、甚至黑暗中,看到等身大小的諸多原始人模型,生動活潑。有展板說明他們怎麼生活,包括他們如何鑽木取火等。至今我仍記得那裡面的柴火聲,以及模擬柴火一明一滅的霓虹燈。

摸黑走在隧道轉彎處,冷不防一個原始人站在轉彎處等著你,嚇你一跳。

我小時候沒有去過主題樂園,那時候有人去六福村野生動物園,我已羨慕得要命,甚至還有人去東京剛開幕的迪士尼!我的主題樂園經驗,就是國立歷史博物館裡嚇人的山頂洞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