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25 August 2011

Aged with Woody Allen: Midnight in Paris is a great fun


這是我第一次看到書裡面的這麼多朋友們在大螢幕集合。

大概只有電影能這麼妙吧。

大概只有很輕鬆的導演能如此。

「典範移轉」:特展主題的重複

不知不覺,我的世代見證了在台灣大型博物館舉辦的第二次(甚至第三次?)的畢卡索大展。

每一次都人潮洶湧
每一次都有求知若渴的觀眾
每一次都有穿針引線的單位(或說中間商、掮客、whatever you want to call it:就是Bourdieu最討厭的cultural intermediaries)
每一次都有名人導覽並且製造詠歎
每一次都有畢生難忘的經驗
每一次都有紀念品

也許,後來,每個世代都有畢卡索共同記憶。

Friday, 19 August 2011

技術移轉

如果我們從技術移轉的角度來談,有系統地移轉與博物館相關的技術,事情會變得較為直接、單純。

文化相關的公務機構,過去以來的操作方式是:委託不同的單位寫相關的國外技術、研究報告,或是直接參訪(--這參訪的其中,又不知嘉惠了多少洋洋得意的閒雜人等,浪費了多少國家資源)。但是這樣的方式,恐怕流於片面的時候多,各個片面最後成為很多的斷面,無法架構出有效的系統。

這離技術移轉很遠。

但是因為文化事務向來處在邊緣,加上效果很難衡量,因此操作散漫的時候多,也因此便宜了亂作一通的人。這個不良的狀況不積極改變,照目前的情況,只會浪費更多的國家資源(喔!當然是因為 拜/敗 文化經濟之賜),製造更多洋洋得意的閒雜人等。

Thursday, 11 August 2011

黑函文化、博物館、無形文化資產

黑函是某博物館的無形文化資產。
台灣的爆料文化尚未被水果報引進之前,這個博物館已充滿了黑函文化。
該組織真的需要重新改造。


Thursday, 4 August 2011

The Welsh language

Welsh is a language that refuses to die.
多年前看到這個句子時,覺得很震撼且欽佩。現在仍是。
我們的社會與文化裡,有哪些頑強不投降的共同元素?

Your past is my present

世界各地的發展腳步不一,也不盡均衡,因此經常有 “Your past is my present” 的現象。

拿博物館的展覽行銷來看:大約十五至二十年前(或是更久),得知日本在食品包裝上加上西洋名作,以促銷正在發生的展覽。

這樣的行銷方式,正在台灣發生。

Friday, 29 July 2011

「南京強暴」

A translator defended himself/herself: 把Rape of Nanjing (i.e.Nanjing Incident,南京大屠殺) 譯成「南京強暴」,是風格問題。

試問:風格這麼便宜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