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29 July 2011

「南京強暴」

A translator defended himself/herself: 把Rape of Nanjing (i.e.Nanjing Incident,南京大屠殺) 譯成「南京強暴」,是風格問題。

試問:風格這麼便宜嗎?

Thursday, 28 July 2011

哀愁只能淡淡的

賣座大好的電影,哀愁和憂傷,都只能淡淡的。

Tuesday, 26 July 2011

Exit Z1 to Z10: Taipei Main Station

場景:捷運台北車站Z1至Z10出口的地下街
時間:周間早上七點半或是下午六點
男主角和女主角:俊男和美女
導演:不拘
人物:百姓
注意:場景不能變換(例如換成鏡頭拉得很遠的風景),攤位不能改(例如不能改成旁邊的誠品地下街),垃圾不能掃,燈光要忠實,人口密度也要忠實

如果在以上的條件下,拍出動人的電影(--而不是紀錄片),那麼Wim Wenders一定會很感動...

Friday, 22 July 2011

博物館實務與理論的研究:and everything in between

關於博物館實務與理論的研究以及任何介於這兩者之間的研究,就讓我們稱它作博物館學好了。

但是,請注意:研究博物館並沒有固定的取向,並沒有固定的研究方法(例如像人類學一定要蹲田野,像歷史學一定要找史料,像社會學要以不同屬性的團體分,像哲學要窮究事物與人性的本源)。

這正是我遲疑博物館學到底是否存在之處。

這樣的遲疑並不重要。
這樣的屬性一定重要。

Monday, 18 July 2011

展覽開放拍照的問題

日前在台大總圖看了來自日本東京大學的展覽,名喚"ANTHROPOMETRIA" http://www.museums.ntu.edu.tw/mobilemuseum.jsp

這個展覽有日本人一貫的精緻,展品取材多元(源),賞心悅目。我左看右看,看到"Do not touch"的標示,但是確定沒有看到任何禁止攝影的標示之後,我開始照。大概一分鐘不到,一位年輕小姐跑著衝向我生氣地說:「我們展覽不能拍照。」

莫名其妙的我說,「展場有寫嗎?」(她那個態度,好像我犯了非常滔天的大罪。)
生氣的小姐說;「我們圖書館本來就不能拍照。」( "本來" 二字有重音。)
正氣凜然的我說:「那你們要寫一下啊。」(隨即離開。)

多年前,我也曾像這位小姐一樣,看到有人在展場拍照,立即血壓升高,憤慨地上前阻止。

客觀來說,多年後的今天,情形已經有顯著的改變:頂尖博物館(如紐約的現代美術館)展場對於拍照的規定已經寬鬆許多,整個空間和館藏展品只要不用閃光燈(flash 傷害展品),任你拍(包括錄影)。

其一,圖像的傳播,搭載在普及迅速的資訊傳播工具上,有非常好的教育效果。
其二,教育機構所辦的展覽,更有傳播展覽的功能與責任。

ㄧ個好的展覽,用視覺媒材呈現在網路上,在無遠弗屆的某次元中分享大眾,其傳遞的效果非常的大。我實在不明白,在資訊如此普及發達的台灣,是怎麼樣的mentality,還在害怕別人拍展品?

Wednesday, 13 July 2011

博物館倫理的(不)重要性

博物館倫理的不重要性:本地博物館發展歷史有限,博物館專業倫理對業界尚是一個模糊的概念與名詞。

博物館倫理的重要性:本地博物館發展歷史有限,需要積極建構一個準則與規範,甚至是由上而下的方式,讓這樣的規範在短時間內形成倫理準則。

Friday, 8 July 2011

邁向第三世界的發展型態

從經濟發展的貧富差距擴大來看,我們台灣正朝著第三世界的發展模式邁進。從博物館展演有關的文化發展上來看,也有些許向第三世界邁進的痕跡。

以上,絕對不是危言聳聽啊!

Monday, 4 July 2011

鎮館之寶:海關博物館

海關博物館鎮館之寶來自何處?-- 來自緝私物品之ㄧ( With a bit sense of humour, you would have guessed so.)

鎮館之寶是魚骨雕出來的寶塔(pagoda),比人還高,精雕細琢的那一種。Definitely a museum piece.

企圖闖關的人,通關的時候,謊報那是塑膠材料的藝品,而且只報了三百美元。

大美女對評審團說:請相信我,我是醜八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