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24 July 2012

An abstract rejected by a conference committee


雖然被拒絕了,但是我覺得是個很有意思的題目呢。乾脆自己先來這裡登出來,也順便先把論點寫出來,算是發表。



題目:從政策面看台灣博物館的形變
The metamorphosis of museums in Taiwan: an investigation from the policy perspective

本文討論1990年代以來,政府相關的博物館政策,如何直接地、或是間接地造成了台灣博物館的形變。

本文首先提出一個主張:博物館這個空間本身就具有多樣性;尤其,傳統博物館的概念,自二十世紀末期以來在西方國家不停地受到挑戰,使得博物館更成為一個在概念上、功能與目的上皆不確定,或是說多變的空間。如此承襲自西方的博物館多變性、或是多樣性,使得博物館在台灣的發展,更加因為政府不同的政策操作與鼓勵,變得多樣化,因此產生和西方傳統博物館迥然不同的樣貌。

本文進而討論三項造成博物館形變的關鍵政策:一、社區總體營造及其延續計畫;二、文化創意產業政策;三、觀光工廠的推動與發展。首先,在社區總體營造及其後續計畫中,鄉鎮、乃至社區型的小型博物館,使博物館的發展,聚焦在居民、社區意識的形塑。社造發展之下,尤其是透過西方「生態博物館」概念的加持,使得博物館的社會性遠超過它的文化性與知識性。其次,文創政策的發展中,強調博物館文創商品開發、藏品授權,以及文創產業政策中,強調數位內容的部份,使得博物館的發展,向文創活動相關的經濟活動嚴重傾斜。此外,為了迎合如此的政策潮流,博物館的展覽更著重展示的互動性、趣味與娛樂性,以及展品的數位化。如此的發展,同時也使得原本受爭議的文化消費議題,在博物館此一空間得到徹底的合理化與完全的伸展。多數博物館的休閒娛樂性,超越了博物館負載的「神聖」知識性。最後,近年來推動文化觀光之下,諸多產業所設立的「觀光工廠」也加入了博物館的行列。以商業利益為目的的觀光工廠,粗糙地摹仿博物館的展示詮釋與教育活動,以圍繞商品的小故事作為知識傳遞的形式,令博物館有了另類的生命。

台灣博物館的大規模發展在一九八〇年代啓動,十數年之後,陸續地加入了以上不同的政策。如果我們仍認可博物館有一承襲自西方的典範,那麼以上討論的政策無疑地撼動了如此的典範,造成了台灣博物館的形變。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