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頭份中正館
從簡報說明,看出中正館的情況,似乎是服務地方的館所。頭份目前沒有積極的觀光發展,所以短期間內,其中的地方文化館不會有發展文創的條件。因此中正館基本上就是維持扮演在地方上給國中、高中學校辦美術展,服務地方的角色。然而,也許可以做的是,藉由積極伸展觸角至文化資源比較豐富的館所,直接引進現成、優質展覽(也就是讓好的展覽巡迴至頭份)。一則省錢,二則可以把優質展覽/活動介紹給居民,三則可以節省規劃人力(例如台北市有許多的小型且優質的藝文展覽,值得巡迴到專業資源較為缺乏的鄉鎮)。
2.
人文窯廠
華陶窯可以以私人之力,做到燒陶、陶藝體驗活動的成果,非常不容易;且園區環境舒雅愜意。
然而,關於生活圈實踐的具體方式,似乎並不清楚;如果建立生活圈是補助的主要目標的話,那麼顯然要再加強。就工作人員的報告,客人70%來自台北,在這樣的情形下,要對誰推生活圈?又要如何推生活圈的概念呢?
文化部提供的補助,如果確實可以吸引潛在觀眾前來,而且沒有排擠現有客層,確實是值得鼓勵的事情。
另外,華陶窯的網站(http://www.hwataoyao.com.tw/)活動中,沒有任何和文化部補助計畫有關的內容。如果華陶窯要推廣在地文化/美學,或是真的在在地文化圈,扮演核心角色,建議在官網可以另闢補助成果,這樣一則可令讀者知道華陶窯經營的用心,一則可能可以吸引不同的觀眾。(以下是我的懷疑,請不需放進去:我在網站上,沒有看到華陶窯任何有關生活美學的講座內容。這讓我有拿政府補助款去營運私部門的感覺。這樣不就成了騙政府的錢嗎?—希望是我看錯了)
研討會相關/高峰論壇/網路建置/國際大師對話(取自圖片背板關鍵字,見下圖):雖然與聯合大學共同辦理,但是此種活動形式似應有更多、更豐富的對話師資、參與觀眾。也就是說,相關的研討會,似應整合其他類似機構/團體,邀集更多國外學者(大師)對話。從聯大自己的活動照片猜測(見後),這是個小型的活動。我不是說小型活動沒有意義,而是覺得,如今政府經費太少,大家似應把零散的資源/經費集中起來,辦嘉惠更多人的活動。
3.
三義木雕博物館
感覺上木雕博物館簡報的工作項目,均為行之有年、穩定的業務。所以僅就簡報內容,看不出問題,因此沒有建議可提。
唯一我比較不確定的是,國際木雕藝術節,改為兩岸交流,是地方政府的政策轉向?如果是的話,這樣的政策轉向已經多久了?中央政府是否應該對這樣的轉向有進一步了解?(就今年網頁內容所述:「特別邀請中國大陸東陽、莆田、樂清三地46件展品,以及臺灣47件展品, 再加上來自2件來自日本的展品,合計95件精選木雕作品共襄盛舉」)。指出此點,並非否定工作人員的辛勞(相反地,我從簡報同仁的報告中深深感受她的熱忱),而是如果木雕藝術節是台灣碩果僅存、仍有當地產業聯結(木雕師父創作)的藝術節的話(例如,相較於新竹玻璃產業的全面式微、但是仍辦理玻璃藝術節,三義木雕藝術節與在地的聯結至少是活生生的),地方政府、中央政府合起來究竟可以用怎麼樣的方式,讓它有更好的發展?這是我建議地方與中央相關部會需要審慎討論、規劃之處。
4.
最後,關於苑裡藺草文化館。
我看了很感動,但是也很無奈。感動之處,在於邱老師、葉老師等熱心人士推廣。無奈之處,在於如此小的規模與資源、缺乏設計,如何在市場上競爭/勝出?藺草之稀少、藺草編織產業史對於台灣的重要性,這都毋庸置疑,但是,我們如何扶植,讓這樣的產業可以永續發展?以目前的狀況—僅憑幾位人士靠著無私的熱情撐著—,我覺得這樣的產業永續發展的可能性很低。坦白說,以目前編織師父辛勤的手作產品,在網路上有非常多看起來一模一樣的商品(甚至帽沿的緞帶樣式都一樣),價格極低(例如https://tw.bid.yahoo.com/tw/2092079097-category-leaf.html?.r=1411575840;或「二鹿帽飾」、或淘寶網),因此無法吸引到價格取向的顧客。手工藝品只能走高單價的路線,而高單價就是要有好的設計,那顯然目前藺草文化館尚未具備這樣的條件。
我實在不明白整個國家把文創作為重要政策十幾年,但是為何無法幫助藺草文化館的產品設計升級。設計升級,讓產品走高單價的路線,有極好的行銷、通路打入高檔市場,是我認為藺草編織產業能永續發展的方法(—如果這是藺草文化館存在的理由之一)。否則,世界上有很多地方都出草帽,長得都差不多,我為什麼要買你台灣苑裡的(—除了個人情感、愛台灣等等)?更不要說大陸產品的低價競爭,會把你完全打趴。當然,如果我們把藺草文化館的產品,僅止於文化交流時,當作參展交流時的紀念品,那麼以上的討論就不算數。或是,這個文化館的規模,僅止於現狀,並沒有進一步發展的計畫,那麼以上的討論也不算數。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