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31 July 2015

貓的世界

學校裡一位mature student辦了一個展,把非常小型攝影機掛在貓的脖子上,錄下貓眼中的世界。這個展說了數個貓和貓主人的生活,多元(單一)性別的、弱勢的、菜市場常民的、上班族的。

這個展在重慶南路三段、文化總會後面非常緩慢巷子裡,舊式二層樓獨棟宿舍/老房子改成的展覽空間。一棟貓會在院子屋簷走來走去曬太陽的那種房子。

最麻煩的是影片晃得太厲害,掛在貓脖子上錄下來的影片,直接放在螢幕上,配其他的剪輯畫面/影片。我們如何處理這種影片?如同坐在摩托車上看到的風景...

我想這個展覽欠了這一步。但是是原汁原味的結果。


吸血鬼展之票房失敗

據說主辦單位沒有料到2014年七月的吸血鬼展票房如此不佳。
去看的同學,對此展貶多於褒(非常不滿意)。
一友人極力推薦。
默默地我去看了吸血鬼展。沒錯,就是不對勁。

用美術館展示的情調弄吸血鬼展,討好不了美術館的觀眾,也討好不了鬼片與鬼故事愛好者。

美術館的展示,走沈穩、沈潛的路線(這顯然是此展路線)。
吸血鬼與鬼故事的展示,就算沒有弄成有鬼叫的鬼屋,那種suspense/懸疑的感覺沒辦法不出來。

整整一年過去了。

吸血鬼還沒有走。


網站上,看到一個部落客背書的展覽文章...有一句,說是要租借語音導覽,不然看了會「非常空虛」
http://w20770.pixnet.net/blog/post/43795072-(展覽)國立歷史博物館●比較像是在介紹電影

Thursday, 30 July 2015

新加坡12: 文化預算

「新加坡所有的藝術文化活動,都由政府嚴密控制與規劃」
「沒錯,但是他們有錢。拋開博物館展覽內容背後的意識型態不說,他們的展覽設計與技術,絕對是國際級水準。」

「他們的文化預算是台灣的三倍」
「是,我們台灣就是沒有(那麼多)錢。」

「你們台灣有很多有錢人。」
「是,我們台灣有很有錢人,但是我們政府沒有錢。」

我們台灣有很多有錢人,但是政府沒有錢——這是第三世界吧!




Wednesday, 29 July 2015

新加坡11: 研究遇到鬼打牆之後要清醒

Dear Sir/Madam,

“The Renaissance City Report 2” RCP2 on your webpage under the “policy” category contains “Renaissance city 2.0” report (see link: https://www.nac.gov.sg/resources/policy ). However, the text of “Renaissance City 2.0” is indeed the Chapter2 of the report titled “Creative Industries development strategy”, published in 2002 (see link: https://www.mti.gov.sg/researchroom/documents/app.mti.gov.sg/data/pages/507/doc/17%20erc_services_creative_industries.pdf ); but RCP 2 was published in 2005.

Could you advise/confirm if RCPII report, although published later in 2005, is the same as Renaissance City 2.0 Report?

If the two reports are different from each other, could you further advise where I can find RCPII online?


Thank you very much and I appreciate your help in advance.

Tuesday, 28 July 2015

新加坡10:四馬路觀音廟

當地人說明什麼是三馬路、四馬路,我才明白這特殊的叫法。就是3 lanes, 4 lanes. 說是三馬路、四馬路的某某小吃。話說這個四馬路的觀音廟,上次我經過,這次就進去了。

和我們一樣,大家都在拜,和我們一樣虔誠。原來,新加坡人也需要宗教,也有很多煩惱需要觀音的幫忙。

廟旁邊,總有算命的:嗯,合理,算命的沾點廟裏神明的光。這個四馬路的觀音廟也是。

新加坡9:開一個玩笑

台灣有多少個CH,新加坡就有多少個NG!

新加坡8:令人佩服的策略

話說熟悉台灣狀況的Peter Ng教授慷慨接受我訪談的時候,表示新加坡政府可不會give you something for no reason. 這是在企圖讓校方蓋博物館的時候說的。也就是說你要蓋個博物館,自己要算好怎麼營運,錢要自己找,包括以後營運的錢也要確定。敢冒險、有把握的人,就去做。這位Ng教授就去做了!

當然是募款了。但是三千五百萬星幣(八億多台幣ㄟ )怎麼募?這裡面重要的來源是兩筆各是一千萬、二千五百萬的捐款,其他的是小額。小額捐款,是他們非常努力向大眾募的,Ng教授倒是沒有用「挨家挨戶」這個詞,不過接近了,就是說他們一點一滴地募。

杯水車薪的捐款...

奧妙在於,讓捐了一塊錢、兩塊錢的人因此對這個館,產生情感:他們因此在這個館有一個位置。以後如果政府要把這個館怎麼樣,那就不容易了...

你一定要去李光前博物館看一下,雖然離downtown有夠遠!這是個感動人的館。



Monday, 27 July 2015

新加坡7: 夢見李光耀

2015年是我的新加坡年。7月26日下午,夢見和李光耀在公車上不知道討論什麼事情。下車投零錢至收票機時,我煩惱著要怎麼樣讓大家不認出他來,因此煩醒了。醒時皺著眉頭。

Tuesday, 21 July 2015

新加坡6: 大樹聽我說

還記得梁朝偉貼著樹、和樹講話的樣子嗎?

Fort Canning

Fort Canning

Botanic Gardens

Botanic Gardens

Botanic Gardens

Monday, 20 July 2015

新加坡5: 新加坡不斷電

在這裡的每一天都很珍貴。捨不得花時間寫。

但是也有很多個晚上,實在是白天精疲力竭,無法專心做事情的。和別人不一樣,我沒有和日劇一起長大,也沒有和動漫一起長大。我是在過去這兩三年,才認識日劇。我認識三個人:竹野內豐、妻夫木聰、木村拓哉。其中木村拓哉的演技最好,我喜歡他明亮澄澈的眼睛。其實我花了一段時間才適應木村這個人,之前聽過太多人喜歡他,但是我就是無法接受他那顆頭髮。

很多個晚上,喝了很多Tiger。算算應該喝掉了三手。

日夜常便的意思?這是怪獸的餐廳「逸群雞飯」門外看到的。這家的雞飯,比較像白斬。





喜園的雞飯


喜園的雞飯,比較像油雞,但是是白色的。我還是比較會欣賞油雞,油油香香的那種。白斬的乾乾的,我不敢領教。大概是小時候吃怕了。這裏的特色、我們台灣沒有的,是辣椒和薑汁組合成的沾醬。不知道為什麼台灣的小吃店,在辣椒的調味上就比較隨便,我們忍受那種好像有很多不良不肖廠商加進去不好東西的辣椒醬。好一點的,是師大附中旁邊的紅油炒手的辣醬。

我用他們圖書館的經驗,總是覺得很麻煩。調書這件事情。要花很多時間。那個NHBreading room,更是難用。昨天去那,那裏很吵、令我感到很煩,不像是reading room。那裏什麼好用?digital online的材料好用(但是在家也查得到)。

這個晚上翻來覆去。我想可能是昨日在peranakan museum看到那個棺材展品
﷽﷽﷽﷽﷽﷽﷽﷽﷽﷽﷽﷽﷽﷽﷽﷽想到爸爸理工的華裔管所以那棵:這是第二次看到。還拍了照。昨晚上床早了點,有點難以入睡。我想到些亂七八糟的往事,想到爸爸不知道怎麼樣。然後,我想讓自己入睡,我的腦海中,就放入觀音像,那個白描觀音,是我從網站上google image找的,印出來貼在窗前。接著我又想,X的颱風來我沒有關窗戶,不知道會不會怎麼樣。後來想,不能想下去了,再想下去就不用睡覺了。後來就睡著了。謝謝觀音。

幾乎所有看過的展覽,都有地圖地圖地圖。因為新加坡這麼小,地圖要畫得很大(笑)。而且,地圖上的字,要比星加坡的面積來得大。這個,作為台灣人,我們是有經驗的拉。

我以為,在星加坡這麼小的國家,「很遠」、「很多」這種形容詞派不上用場。但是當我撞到那個賣吉他的店(那個商場在Fire Station正對面),我告訴自己我錯了。另外一個經驗是我從市區到國大和南洋理工。南洋理工的華裔館:實在有夠遠。那是我第一次經驗很遠(遠得令人懊惱)。所有的路程,加上炎熱的天氣/在炎熱的天氣下走在路上,那種遠的程度,就要至少乘以二乘以二乘以二。



Madam Soh說,她兒子排隊十小時看李光耀,但是什麼也沒有看到,就是經過李光耀的棺材。她說一般看醫生打個針都要六七十塊;我說:那樣的話,大家就會小心照顧自己不要生病,對吧!這裡有些老人生病沒有錢看醫生。想想我們台灣債留子孫的全民健保!政府現在對於建國的那一代人,發某某卡,讓他們得到折扣。

前幾年說是開放中國人來工作,開放了太多。令有些老人都找不到工作,大家說了之後,這兩年才比較緊。星加坡的人都工作八個小時,但是打工的人願意做比較長的時間。這個我了解的。

我從Fort Canning下山(照了很多大樹的那天,以及去Pinacotheque的那天),找地鐵站,也遇到一個女生在找地鐵站。我看她進了YWCA,我也跟著進去。她問到了方向之後,我向她打聲招呼。後來就在往地鐵的方向,聊了一下下,大概十幾分鐘。她來自青島,在國大教護理。我先說我是academic,她說她也是,好巧。她是來和一個美國專家(下榻這附近的旅館)學護理的課程安排。這也算是她的博士論文研究。向外人學習,是新加坡的優點,我說這個在我的研究裡面也發現如此。

Laksa算是吃了五次:兩次在消防局對面,一次在sultan place那個很像台式/但是是釀豆腐的店,一次在albert centre,還有一次在什麼amyamy那個湯汁太濃了,讓我有立刻發胖三公斤的感覺與悔恨。

七月十日上午五點四十三分:好大一聲雷(天還沒亮就打雷實在很不習慣,第一次是三年前經驗,淋得一塌糊塗地去赴約):下大雨了。接連再打了幾次,都好大聲的雷,好像汽車防盜器要到處響的那種。我看tripadvisor那網站,說是這種一天之內大雷雨什麼時候會來都說不準,但是下了以後,給大地respite/喘息。有道理。

X的,這雨有夠大的。

早上起來寫東西,這個心情還頗新鮮的。我在想等一下要吃什麼。

一點都不想改作業。

說是一個weasal比一個巧克力bar還輕,但是勇猛勝過獅子。

晚晴園旁邊有個緬甸的大佛廟,這個廟裡面的佛像,頭上的hallow是霓虹燈,紅色藍色黃色閃閃閃,頗像交流道旁邊的檳榔攤霓虹燈。不知是誰想出來的餿主意要給佛像的光環閃閃閃的。除了金碧輝煌,外頭的雕像都很粗糙,沒有什麼好說的。童子雕像,像是那個什麼那札娜差(中文打不出來) 的超級放大版,又像童女。一定有什麼典故。還有什麼像是麒麟的,就是有翅膀的怪獸。

晚晴園就是個很美的房子,重修的新新的、漂漂亮亮的。說是孫中山到星九次之中,有四次住在那裡。策劃同盟會的起義。

那位用中文解說的導覽員,大概用中文說得很吃力,我耐著性子聽,主要是要聽她如何以當地人的角度講孫中山﷽﷽﷽﷽﷽﷽﷽﷽﷽﷽﷽﷽﷽﷽﷽﷽﷽情愫被勾起。當然,沒有人會。他說到十次革命,用了失敗為成功之母,不知為什麼我笑了出來。

孫中山到星加坡:原來政治都是一樣,搞政治的人要錢,要錢就找有錢人交朋友,然後做政治捐獻。說是孫中山找了一個兩個字名字的人,此人介紹孫給星加坡當時兩名超級有錢人。這些有錢人都是受英式教育的,做橡膠生意,還有黃梨。對了,黃梨就是鳳梨。

柔佛的印刷廠,這個印刷廠的機器和鉛板放到了晚晴園,真是不錯。我拍了很多照片,其中好好地把「順」與「發」兩個字拍下來:這是我最想要的。


連同前兩天在郵票博物館拍到的鴿子格pigeon holes,就是郵政人員分信的格子,我把鉛字版的那一片好好地拍了下來,方方正正個格子,不囉唆:就是漂亮,屬於整齊清潔的漂亮。

介紹同盟會展板上說,台北有個人叫做吳文秀。這個人我怎麼從來沒有聽說過?吳文秀旁邊有個日本人,說是幫孫中山革命的,但是因為誤會,被新加坡某某人抓走,孫中山後來很生氣之類的。



像是所有人一樣,在國外旅遊看到台灣的東西,心中就會小小震動一下(我愛台妹的美食街攤位、超市台灣香菇、沒聽過品牌的鳳梨酥、三點一刻奶茶包、鼎泰豐,目前看到的是這樣)。說心跳加速也不是,又不是看到情人。就是有某種情愫被勾起。當然,沒有人看得出來。台灣就是一個在當今國際舞台上已經微不足道的地方。頂多摔飛機、地震、人為災害(最近的八仙)、和中國交惡或是交好的時候,人家報導一下。

這個展覽真是中西合璧(合併),我還要謝謝導覽姊姊。因為她指出了一些很好笑廣告,民國初年南洋愛用國貨的廣告。南洋愛用國貨,這個國怎麼解?華人製造的商品就是國貨吧,我猜。那個時候的廣告,至少我看到的這些,沒有什麼圖案,大多以文字為主。







孫中山真的很不像漢人臉平平的,他的五官很立體,他的第一任太太盧夫人五官也很立體,總之他們像是穿了西服的北美原住民,或是西班牙人之類的。那個宋慶齡就比較像漢人。





那兩位張永福、陳庚新,都是土生華人,也是很立體的五官,膚色比較深。

這裏有個特展,是和舊金山某機構合辦,關於孫中山的家人。當然我們最有興趣的是他的太太和女友們,以及展覽怎麼稱呼他那些女友或是小三。原配姓盧,宋慶齡是小三,是孫的秘書。宋的英文名字還很難拼,叫做什麼rosmonde之類的。為什麼會知道呢?因為中國自己製造的第一座飛機,就是以宋慶齡英文名字命的。我還想為什麼放個飛機模型在哪裡。




展場有個像是開心農場的電玩,讓小朋友玩,我就覺得奇怪,為何展場發出那種電玩的聲音,像是超級瑪莉的。

這個館的廁所很有氣氛。對的,研究當今博物館,三個地方最重要
_﷽﷽﷽﷽﷽﷽﷽﷽﷽﷽﷽﷽﷽﷽﷽。同德書報社現在是唯一僅存褶:餐廳賣店和廁所。這個晚晴園的廁所一百分。




同德書報社:原來同盟會開了書報社,教育人讀書識字並且宣揚革命思想。同德書報社現在是唯一僅存者。書報社還兼做我愛紅娘的場所,並且舉行結婚典禮。幾天後,我參加Baba House的導覽完畢,摸索往地鐵的路上,就見到天黑以後的同德書報社,仍開著門亮著燈。真是有鬼。

陳庚新、林文順、張永福、張楚__。我想:這些我現在寫下的新加坡同盟會黨人的名字,等到我跟新加坡的緣份盡了以後,就會全部忘記,不像我小時候看什麼記什麼,連小學同學家的電話號碼到現在都還記著(7017506, 7021669, 7080857)。

七月五日給他熱到不行:小印度之旅:印度文資中心:
這個地方的文資中心,建築放在小印度,實在有夠不協調。像是個怪獸。當然,從外觀,從大廳看來,都是一等一的厲害,告訴你我花了很多錢用心去做的。但是這個外觀,實在是不敢領教。話說,有哪些當代建築可以和小印度的色彩、商店、殖民時期的房舍融合得很好呢?這可能無解。

小印度顏色豐富,味道也很豐富。可惜我不會欣賞許許多多的印度香料,不管是生的香料和熟的香料,我都不會欣賞。尤其是這麼熱的天氣,我聞到那些印度餐館的香氣,就有一種預備快要中暑流鼻血的感覺。

公車坐過站,又回頭,在大太陽下折騰一會兒才到小印度區。商家外面擺的蔬果,各式各樣的瓜類、還有那個像是鼻涕的綠綠的瓜(日本料理),還有香草,都讓我想起印度餐廳那些多彩的咖喱醬。

今天六點左右回到101,睡了,起來已經是八點。我想我剛剛中暑了。那個在Albert Hawker Center吃的Laksa,以及充滿了美極調味汁的粥品,真是讓我熱到了。即便是那個賣乾貨的薏米水也救不了我。

從八點到現在,我給教授寫了封信,她很快回給我叫我和另外兩個人接觸(沒錯,這就是新加坡的效率效率效率)。我也很快給這兩個人發信,要他們讓我問。現在,兩點很快就要到了。一轉眼。



Friday, 17 July 2015

暗潮

不管是有效的還是無效的,這個島的一切仍然充滿動能,木村拓哉熱舞新娘一個接著一個。
然而,我們默默接受,有條平行線和這些動能一起發展:燒傷者的死訊。

余承堯展

今天下午這個多以特展出名的歷史博物館余承堯展覽場,人出奇的多。

這位先生的創作肯定是自由的。

牆上密密麻麻的字,導覽人員把他的地位講得極為崇高(和畢卡索一樣厲害之類的)。我想,還是自己來吧。

那時雄獅出的畫冊,我注意這位先生的山,一坨一坨疊著的。有印象、挺可愛,因為那一坨一坨的山,上的綠色和黃色很特殊。以上,1990年代。

我從小對中國山水畫沒有好感(花鳥還可以),基本上覺得那些東西,有催眠功能。不過余先生的黃和綠,還有一坨一坨的山,各式各樣的皴,組合起來,就是吸引人。今天在展場,我走來走去走了好久,邊走邊想,究竟為什麼?這個組合的趣味來自哪裡?

我想是因為自由吧。

筆法、山形、流水、人物、房子、顏色,都告訴你這裏沒有什麼正統的基因。他的山展現的不是氣勢磅礡,但是是什麼,又說不太上來。山疊著上去,也沒有個準法。筆法之間的安排,也沒個準。綠色黃色,以及經常在遠方藴染的天藍色,用得很隨意,經常可見濃重一片一片的,這應該算創新吧。這些顏色和墨色的搭配,效果很好(不知道嘗試了多久)。

以前人用的黃和綠,很節省、很謹慎,不是一片一片的,點狀的多。那個黃,有時簡直接有螢光的味道。

我覺得最有趣的是,余先生的筆法「很細很大膽」。就是他對那種密密麻麻的皴法/筆法/線條(那叫中鋒吧?)的掌握,以及不同筆法之間的交錯/交疊,實在處理得太好了。

以前人用的黃和綠,印象中,很節省、很謹慎、點來點去、小範圍的多。這位先生不同。

還是自由二字。


Wednesday, 15 July 2015

新加坡4: 尷尬的Gillman Barracks

訪談新加坡官員的時候,除了真心給這個國家博物館建設諸多讚美,不免提及相關的藝術發展中,目前最棘手的Gillman Barracks。作為一個官員,受訪者給的最理想的答案是,此例仍是“Work in Progress”。

If I were in his shoes, I probably would have the same answer.

Monday, 13 July 2015

新加坡3:別再說台灣為什麼不能

別再說台灣為什麼不能:因為差太多了。

展場沒有一條電線外露。
展場的地面是平整的。
地毯/地上的貼圖沒有一處翹起來。
大圖輸出沒有一處沒貼好。
字體格式整齊,沒有一處不一致。
教育活動區,一批活動結束,立刻有人收拾乾淨。
沒有工作人員敢明目張膽滑手機。
不敢從頭到尾只用大圖輸出敷衍你。
每個細節都告訴你:我這是高品質作業。
花了台幣七八百塊的門票(用物價水平平減,大概是台幣三四百塊的門票),你知道一定值回票價。

台灣可以賣的,只剩下食安其實有很大問題的夜市和人情味。這個,應該撐不過十年。



Sunday, 12 July 2015

木村拓哉

明亮澄澈的眼。
其他的,好演員也有。

新加坡2: sunnyhills


難得在這個global city,看到來自台灣、賞心悅目的店。
店員很用心講解,牆上的畫,另外一半在香港。山水何必/合璧...
週日早上,進進出出了至少三組日本客人。
音樂是淚光閃閃、紅蜻蜓的陶笛還是排笛。
早上供的烏龍是熱的,下午是涼的。






新加坡1


用鼓勵的方式,以乾淨可愛的doodle(彷彿)取代graffiti(例如在SAM 8Q樓梯間所見),我們可以嘲笑她仍欠缺的自由,但是要敬佩她的努力與高品質產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