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 而是考試openbook我卻不知道答案在哪一頁”
Wednesday, 12 December 2012
Sunday, 18 November 2012
Wednesday, 14 November 2012
星加坡:一個令人尊敬的國家 and Gardens by the Bay
這是週一Peter Higgins在研討會介紹自己的設計案例時說的:星加坡花了很多的錢蓋「Gardens by the Bay」計畫,目的是讓觀光客因此在星加坡多停留半天。
Friday, 9 November 2012
iMyth: 台灣對ICOM的迷思
Have you seen any directors or senior curators from blue chip museums appear in ICOM activities?
Why so ?
Why so ?
Saturday, 27 October 2012
演講關鍵字:Jack Lang and Lung Yingtai
2012/10/27 誠品信義店六樓 兩位部長對談 的關鍵字是:「做自己」
-- 處理認同分裂的社會時、處理所屬政黨與個人理想衝突時...還有好多好多好多
-- 處理認同分裂的社會時、處理所屬政黨與個人理想衝突時...還有好多好多好多
Tuesday, 23 October 2012
台灣特展的現況如何改變?
(背景:名稱大約是兩岸文創學者交流論壇的會,北教大主辦,2012/10/20)
我回答:
1. 政府強力介入
2. 公部門博物館的組織文化在短期間內發生改變
請問:
以上兩者可能發生嗎?
我回答:
1. 政府強力介入
2. 公部門博物館的組織文化在短期間內發生改變
請問:
以上兩者可能發生嗎?
那是真的嗎?
昏睡之際,隔壁的女士指著車廂的門問我:「小姐,那裡寫的是真的嗎?」
「什麼是真的?」我往她指的方向看,有請小心車門開關之類的貼紙,以及門上面指示站名的跑馬燈。
「到南勢角是真的嗎?」
「當然是真的!」
「什麼是真的?」我往她指的方向看,有請小心車門開關之類的貼紙,以及門上面指示站名的跑馬燈。
「到南勢角是真的嗎?」
「當然是真的!」
Saturday, 20 October 2012
iBet: 跟你打個賭
iBet: In ten years' time,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will no longer be an issue or anything particularly worth mentioning. It will become a universal/generic idea, just as having an apple a day keeps the doctor away.
跟你打個賭:十年之後,文創將成為一個不用再說、也不用再討論的普遍性概念,就像是每天吃蘋果對身體好一樣。
Tuesday, 9 October 2012
Monday, 1 October 2012
Tuesday, 25 September 2012
Sunday, 16 September 2012
Friday, 14 September 2012
非常不捨
昨天我才知道,外地的博物館給碩士級的(約聘顧)薪水,竟然不到台幣三萬元一個月。在台北市的博物館當人力派遣員工,碩士級好像還不到三萬五千元一個月。這樣的薪水,配上物價與房價,會令人絕望的。這個國家真的病了。
Wednesday, 12 September 2012
Threesome: Dinosaur, Dali and Chiang Kai-Shek
Dinosaur exhibition and Dali exhibition concurrently held at the Chiang Kai-Shek Memorial Hall. Summer, 2012
Friday, 7 September 2012
從鳳梨酥節到蛋黃酥節之節節高升篇
新北市有蛋黃酥節。還有:宜蘭蜜餞節,苗栗水晶餃節,台中太陽餅節,南投筍干節,雲林醬油節,台南虱目魚節,高雄小番茄加蜜餞節,屏東鮪魚節,台東牛奶餅乾節,花蓮麻薯節,金門菜刀節,澎湖貝殼節。
![]() |
http://www.goldencake.com.tw/ |
寓教於樂的博物館展示
蝴蝶在飛、雲在飄、人在走路、樹葉在動、流水在潺潺。Depending on the budget, we make everything move to various degrees. We make sound as well.
Thursday, 6 September 2012
Monday, 27 August 2012
Friday, 24 August 2012
老化
看到以前台灣稱為「兄弟之邦」的韓國,從比台灣窮、落後,到比台灣進步
看到博物館建築在過去二十年來的變化
看到全球化的改變
看到台灣越來越像菲律賓
(於是斗膽地問了一位菲律賓菁英:你可以告訴我菲律賓當初走下坡的軌跡嗎?)
看到當初在同一個等高線的新加坡,現在成為一個已開發國家(advanced economy),台灣根本不在它們眼裡(很不是滋味吧)
看到台灣變成以中國市場為主的華人經濟網路中的一個點
淡然看待老化這個自然狀態,你說好嗎?
看到博物館建築在過去二十年來的變化
看到全球化的改變
看到台灣越來越像菲律賓
(於是斗膽地問了一位菲律賓菁英:你可以告訴我菲律賓當初走下坡的軌跡嗎?)
看到當初在同一個等高線的新加坡,現在成為一個已開發國家(advanced economy),台灣根本不在它們眼裡(很不是滋味吧)
看到台灣變成以中國市場為主的華人經濟網路中的一個點
淡然看待老化這個自然狀態,你說好嗎?
Wednesday, 22 August 2012
Tuesday, 21 August 2012
Thursday, 16 August 2012
Tuesday, 14 August 2012
Monday, 13 August 2012
Monday, 6 August 2012
Wednesday, 25 July 2012
交作業
VII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ultural Policy Research
本人參加的本次會議,為比較台灣與新加坡兩個國家,博物館與政府之間的關係。報告的場次中,有來自Copenhagen Business School的Can-Seng Ooi教授,亦以比較文化政策的研究取向,以新加坡和丹麥為主,比較兩個國家的文化政策。同一場次的第三位發表人為東京大學的一位研究員(research fellow),以博物館教育為取向,比較的是慕尼黑和日本的博物館發展。但是該報告人因為沒有上傳報告全文,加以英文表達上的問題,無法與提問者有相當的互動。
本人在準備本論文的時候,已經閱讀Can-Seng對於新加坡的諸多研究,瞭解他的研究取向是比較傾向文化研究,或是比較「批判性」的研究取向。他認為丹麥與新加坡的文化政策,都是在「arm’s length」之下,有不同的發展。丹麥的情況是,政府完全不插手,或是給予極小的補助,到了一種令藝術家覺得氣餒的狀態。而新加坡的方式是,因為過去十年多來積極發展藝術,以成為全球城市為目標,因此與藝術圈子(尤其是藝術家)有各種不同互動與補助機制。例如,給予藝術家三年的居住補助(提供三年的住房),期限到的時候藝術家必須離開。目前為止,藝術家鮮少有能因為從事藝術創作因而賺大錢者。但是,本人認為,新加坡的「arm’s length」文化政策,其實是假性的。因為新加坡國家規模這麼小,政府無處不在,整個社會在政府的嚴密監控之下受治理,如何有「arm’s length」,的空間?也就是說,arm’s length強調政府不介入、不干預的精神,事實上新加坡並不適用。或是,用台灣慣用的術語,「arm’s length」是個「各自表述」的概念。
進一步與Can-Seng討論新加坡的狀況後,他指出,拜Richard
Florida的creative class中,以gay index作為creative city的指標之賜,新加坡為了積極發展成為全球城市,因此對於同性戀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他用「closes
both eyes」)。雖然同性戀在新加坡沒有合法化,但是已經有相當的自由度。本人與Can-Seng詢問新加坡政府對於學術研究的審查制度如何,他很明白地說,有些東西不能寫,在那個環境之下,學術研究者知道什麼東西能碰,什麼東西不能碰。誠然,在新加坡那個高度規範的國家中,有很多紅線不能踩到,熟悉那個環境的人,自然會明白其中的潛規則。
詢問以上問的的原因,是因為本人在準備本次論文的同時,以email去信新加坡文化資訊部(MICA,
Ministry for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s and the Arts),申請閱讀新加坡文化部以及早期博物館的檔案,以其瞭解新加坡獨立之初的博物館發展。新加坡文化部在審核了兩個月之後,拒絕了本人的申請。本人實在是不明白,為何對於文化如此單純的事項,不開放外人閱讀。在詢問Can-Seng之後,他表示,新加坡政府正在建構國家的文化論述,不希望有其他的雜音,也不希望有外人插一手。聽了Can-Seng的回答,本人比較釋懷。可惜的是,這樣會影響本人在新加坡的博物館此一主題上的進一步研究。
這是本人第一次參加ICCPR的年會。這個年會是IJCP(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ultural Policy)每兩年搭配一處host university共同主辦,而IJCP是Warwick University的Center for Cultural Policy Studies所辦的文化政策期刊,因此ICCPR自然成為Warwick幫老師、學生、校友齊聚的盛會。雖然如此,此會仍請來不少重量級、或是曾經是重量級的的人士如美國的Diana Crane, Vera Zolberg, Kevin Mulcahy, Margaret Wyszomirski, 法國的Pierre-Michel Menger,英國非Warwick幫的Francesco Bianchini, Jim McGuigan, Phillip Schlesinger,以及回到柏林執教的Helmut Anheier。然而,因為西班牙語學界的狀況,本人並不熟悉,似乎又另外成一個圈子,這些和使用英語學界的人士積極互動的人士,多限於和英語系國家。除了對中國,這些人少有對亞洲文化事務關心者,因此基本上沒有和這一塊的學界人士互動的空間。
當然,和中國有關的題目是眾目所矚的議題。非常誠實地說,台灣並沒有國際地位,要以台灣的研究為題目獲得英語系國家學者的「青睞」,大致有兩條路線:首先,走奇、巧的路線—例如說明台灣的狀況如何特殊;其次,以西方的理論架構,展現研究者熟悉西方學術語彙,再以此語彙用在台灣的情況。社會科學類的國際會議雖然納入台灣與會者,恐怕多數的時候是以「邊緣」點綴、平衡主流的情形為多。台灣與會者報告的時候,通常不會有什麼聽眾,這是一個殘酷的現實。除非這個會議是以亞洲為主,否則要和西方社會科學學界並駕齊驅,台灣基本上沒有空間,或是空間非常有限。
相對地,中國的強盛,任意一個題目,隨意寫來,都會引起西方學者的興趣(例如,去年本人參加的一個討論會,一位年輕的中國學者說到,中國光是以「西遊記」為題的主題樂園,就有500多間—此話一說,每個人都瞠目結舌)。現在的中國,對西方來說,實在是一個太陌生、又太強大的國家。當然,中國的強盛,同時擠壓鄰近國家,在學術圈也是如此。例如來自新加坡的學者,無論是在新加坡、或是不在新加坡執教者,均非常積極研究亞洲事務;他們多數以英語為母語,比多數的台灣學者佔優勢,這也讓他們較具有競爭力的原因之一。南韓的學者,近年在英國等地執教,也多有漸漸興起者。台灣的情形較不樂觀。首先,研究台灣的人非常少,其他學者就算坐在觀眾席上聽台灣的報告,也很難從短短的十五分鐘、二十分鐘的報告,瞭解台灣的情形到底是如何。然而,此種大拜拜式的研討會,就是以曝光為目的,好提高能見度。其他真正深入學術層面探討的,只能再說了。
此外,這次與會的報告有不少是關於歐盟補助的部份:例如歐盟文化之都的指定。簡而言之,就是補助機制不清楚、不透明—為什麼給這個國家、不給那個國家;為什麼給這個類項、不給那個類項。聽了諸多討論之後,不禁有些釋懷:天底下沒有新鮮的事情。文化政策透過資源分配,對於文化活動與文化發展進行干預(—此處,拿掉文化二字亦可適用於其他領域),全世界皆然。
在文化政策的研究上,歐洲顯然領先美國與台灣甚多(此處不將其他國家列入比較討論)。英國在這一塊又特別活躍,除了幾個研究中心,尚有英國整個社會中,政府部門、智庫等在其中的著力。美國基本上沒有文化政策,也就是說,美國的政府、尤其是聯邦政府在文化政策面的角色非常有限,如此的環境,給予學術研究的發展空間因此有限。例如,當美國學者把「歐洲」列為一個單位(unit)處理的時候,即顯得過於天真,自然遭到歐洲各個國家學者在背後撻伐。本人這次聽的數個討論中,發現數位英國學者的討論非常仔細。例如Schlesinger對於學術研究者、政策制定者、政府幕僚、智庫人員等這些多重角色中,發生相互重疊的情形時,其中學術獨立、政策專業、公共事務課責(accountability)的層面,要如何取得平衡(或是沒有辦法產生平衡)的討論。如此深入的討論,本人認為不適用於台灣目前尚屬於非常淺層的發展階段,以及台灣向來政治操作文化、學官不分的基本生態。另外,Bianchini對於歐洲文化之都的討論,他以親身經驗,分類這些文化之都在城市再生的脈絡下,受益(或是不受益)之處。他的討論,超越純粹文化政策層面,納入當地政治、文化的情況,若非置身其中,否則難以成就如此的討論。相較之下,台灣研究文化政策者,要討論歐洲的情形,除非非常明白、且深入討論該國或是相關組織的政治、文化情境,否則充其量也只能做到整理、詮釋現有的研究,不太可能在相同的領域和西方學者平起平坐。這恐怕是件莫可奈何的現實。
本次與會,收穫豐富。
Tuesday, 24 July 2012
An abstract rejected by a conference committee
雖然被拒絕了,但是我覺得是個很有意思的題目呢。乾脆自己先來這裡登出來,也順便先把論點寫出來,算是發表。
題目:從政策面看台灣博物館的形變
The metamorphosis of museums in Taiwan: an
investigation from the policy perspective
|
|
本文討論1990年代以來,政府相關的博物館政策,如何直接地、或是間接地造成了台灣博物館的形變。
本文首先提出一個主張:博物館這個空間本身就具有多樣性;尤其,傳統博物館的概念,自二十世紀末期以來在西方國家不停地受到挑戰,使得博物館更成為一個在概念上、功能與目的上皆不確定,或是說多變的空間。如此承襲自西方的博物館多變性、或是多樣性,使得博物館在台灣的發展,更加因為政府不同的政策操作與鼓勵,變得多樣化,因此產生和西方傳統博物館迥然不同的樣貌。
本文進而討論三項造成博物館形變的關鍵政策:一、社區總體營造及其延續計畫;二、文化創意產業政策;三、觀光工廠的推動與發展。首先,在社區總體營造及其後續計畫中,鄉鎮、乃至社區型的小型博物館,使博物館的發展,聚焦在居民、社區意識的形塑。社造發展之下,尤其是透過西方「生態博物館」概念的加持,使得博物館的社會性遠超過它的文化性與知識性。其次,文創政策的發展中,強調博物館文創商品開發、藏品授權,以及文創產業政策中,強調數位內容的部份,使得博物館的發展,向文創活動相關的經濟活動嚴重傾斜。此外,為了迎合如此的政策潮流,博物館的展覽更著重展示的互動性、趣味與娛樂性,以及展品的數位化。如此的發展,同時也使得原本受爭議的文化消費議題,在博物館此一空間得到徹底的合理化與完全的伸展。多數博物館的休閒娛樂性,超越了博物館負載的「神聖」知識性。最後,近年來推動文化觀光之下,諸多產業所設立的「觀光工廠」也加入了博物館的行列。以商業利益為目的的觀光工廠,粗糙地摹仿博物館的展示詮釋與教育活動,以圍繞商品的小故事作為知識傳遞的形式,令博物館有了另類的生命。
台灣博物館的大規模發展在一九八〇年代啓動,十數年之後,陸續地加入了以上不同的政策。如果我們仍認可博物館有一承襲自西方的典範,那麼以上討論的政策無疑地撼動了如此的典範,造成了台灣博物館的形變。
|
Friday, 25 May 2012
Saturday, 19 May 2012
Tuesday, 24 April 2012
Saturday, 21 April 2012
Sunday, 8 April 2012
Repulsive II: 葡式蛋塔風潮再現:台式寶來塢
近兩年來看到的台灣本土路線電影,幾乎都有台式寶來塢舞蹈。不管三七二十一,這樣的穿插已經成為一個提供「趣味」的電影公式。
然後加一點動漫的幻想。
去年八月以後,然後演員都開始穿高中生制服。
然後大家都告訴我這些是文創。
這個跟葡式蛋塔瘋潮一致。
這不是文創,這是沈淪。
Repulsive. Repulsive.
然後加一點動漫的幻想。
去年八月以後,然後演員都開始穿高中生制服。
然後大家都告訴我這些是文創。
這個跟葡式蛋塔瘋潮一致。
這不是文創,這是沈淪。
Repulsive. Repulsive.
Friday, 6 April 2012
Tuesday, 3 April 2012
Monday, 2 April 2012
照抄其實非常好:新加坡經驗
Replicating the best practices from Western countries -- this is the "secret" of Singapore's rapid museum development within the last decade.
Sunday, 1 April 2012
Thursday, 29 March 2012
Taiwan: so distant
青年獎章得主之一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2/new/mar/29/today-life3.htm
“從小課後幫忙放牧羊隻、扛起照顧植物人弟弟重擔,使其恢復六成功能的嘉義基督教醫院護理師陳芋妏”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2/new/mar/29/today-life3.htm
“從小課後幫忙放牧羊隻、扛起照顧植物人弟弟重擔,使其恢復六成功能的嘉義基督教醫院護理師陳芋妏”
Friday, 16 March 2012
「文化園區」與「博物館」
台灣的「文化園區」:以某某文化園區為名者,(目前計算出)共有39處之多。其中一處關閉中。
預計,以後我們的文化統計,會出現,“There are 38 cultural parks in Taiwan” 的字眼。更甚者,乾脆寫 “ There are 38 cultural clusters in Taiwan” ---這樣時髦些。
「文化園區」和「博物館」這個名詞一樣,兩者進入二十世紀末、二十一世紀的台灣,就被挪用,並且毫不猶疑地擴大解釋。
完全膨風。
預計,以後我們的文化統計,會出現,“There are 38 cultural parks in Taiwan” 的字眼。更甚者,乾脆寫 “ There are 38 cultural clusters in Taiwan” ---這樣時髦些。
「文化園區」和「博物館」這個名詞一樣,兩者進入二十世紀末、二十一世紀的台灣,就被挪用,並且毫不猶疑地擴大解釋。
完全膨風。
Saturday, 25 February 2012
正宗可愛無傷大雅的導演自白
http://mag.chinatimes.com/mag-cnt.aspx?artid=12585&page=2
“我個人就是大眾品味,我一向覺得我是個芭樂,但是有品味的芭樂,我的創作都是直覺,沒什麼包袱或姿態,所以沒有刻意類型不類型,但有刻意想要超越類型─在2/14上檔的情人節大片、俊男美女綾羅綢緞之外,有創作上的志氣跟嘗試。(...)"
“我個人就是大眾品味,我一向覺得我是個芭樂,但是有品味的芭樂,我的創作都是直覺,沒什麼包袱或姿態,所以沒有刻意類型不類型,但有刻意想要超越類型─在2/14上檔的情人節大片、俊男美女綾羅綢緞之外,有創作上的志氣跟嘗試。(...)"
Wednesday, 22 February 2012
Friday, 17 February 2012
遙遠
通識課放了一張Mona Lisa在美國的博物館展出的黑白照片,問大家
「你們覺得照片裡這件Mona Lisa是真的還是假的?」
大部份的學生都認為是假的。
我說是真的。
「那麼,為什麼Mona Lisa會在美國展出?大家猜一猜....猜對的加總分兩分, 猜錯的不扣分...」,我接著問。
「紀念美國南北戰爭結束....」,一位同學說。
「那個時候還沒有相機....」,我說。
1960年代的事情以及黑白照片,對於現在的大學生來說, 原來已經像是南北戰爭這麼遙遠。
Thursday, 9 February 2012
Free museum admission
The free-admission policy for (national) museums has changed overtime in England. I do remember Thatcher Government re-introduced museum admission during the 1980s. Prior to that, there were times when museums were free and then became not free for financial reasons (, of course). I did read some research discussing the changes. Will dig it out someday. (sorry that I deleted the message accidentally)
Monday, 30 January 2012
平民音樂與文化之二: KTV
唱歌的人不需要有band,不用會看五線譜,也不需要認識休止符,電腦螢幕幫你升降音調,外加原音導唱。在KTV唱出一首好歌的時間和金錢成本極低,也不需要太多的養成訓練。
另外,你不需要出身中上階層,你小的時候也不需要學過鋼琴或是小提琴。
因此,還有比KTV更民主、更適合台灣人的個人音樂活動嗎?
另外,你不需要出身中上階層,你小的時候也不需要學過鋼琴或是小提琴。
因此,還有比KTV更民主、更適合台灣人的個人音樂活動嗎?
平民音樂與文化之一
過年前的傳統露天菜市場,人很多。照例有全身趴在地上乞討或是賣抹布或是化緣的人。
此時,看到一對新搭檔:看起來像是國中生的一男一女在吹笛子。身上掛著的牌子說是要籌學費。即使是在這個周圍環境並不富裕的菜市場,有惻隱之心的仍不少。
在台灣,街頭賣藝的哪項樂器,是一般人家的小孩付得起的?大概只有化學直笛了。
此時,看到一對新搭檔:看起來像是國中生的一男一女在吹笛子。身上掛著的牌子說是要籌學費。即使是在這個周圍環境並不富裕的菜市場,有惻隱之心的仍不少。
在台灣,街頭賣藝的哪項樂器,是一般人家的小孩付得起的?大概只有化學直笛了。
Friday, 27 January 2012
文物總動員
請告訴我,現在有什麼文物還不會動?或是還不知道要動?
清明上河圖會動、蒙那麗莎會動、唐三彩會動、敦煌石窟的飛天會動,恐龍(早就)會動、希臘雕像會動、木乃伊會動、長頸鹿標本會動、狂草會動、富春山居圖會動...
喔,翠玉白菜上面名喚螽斯的蟲還不會動。
清明上河圖會動、蒙那麗莎會動、唐三彩會動、敦煌石窟的飛天會動,恐龍(早就)會動、希臘雕像會動、木乃伊會動、長頸鹿標本會動、狂草會動、富春山居圖會動...
喔,翠玉白菜上面名喚螽斯的蟲還不會動。
Thursday, 19 January 2012
Museums catching up with festivities
Chinese New Year-- Museums here have always had something special.
Christmas --- Since I don't know when, we see Christmas tree and decorations in museums.
Halloween parties -- I truly believe they are going to happen.
Halloween parties -- I truly believe they are going to happen.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