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22 December 2011

Wonton: the Shanghai style I know

台灣的餛飩只有三種:皮厚的菜肉餛飩、皮薄的小餛飩、皮薄的溫州餛飩,而且這三種很少包青江菜,大多是包不同種類的肉餡。去年在上海初次吃到青江菜加一點肉餡、細皮、不大不小一口剛好的菜肉餛飩的時候,印象深刻。突然在台灣又碰上,覺得非常驚訝。我吃完後,問老闆那是不是上海味道,他說是,說是自己去上海學的,然後改良而來。說是改良,不過就是湯裡面加了紫菜、冬菜、還有一點油蔥酥。真的是要在很富裕、交通發達、而且有豐厚歷史的地方,才有精緻的飲食文化。上海一地,自然當仁不讓了!

Saturday, 10 December 2011

一波又一波

I.M.Pei 1989年設計了羅浮宮金字塔後的幾年,台灣的透天豪宅、高級住宅等,不時出現金字塔形狀的雨遮、或是金字塔狀的不明結構體。

Miro展1991年在台北展出,之後台灣的眾多logo設計,都齊聚了米羅作品的顏色:正紅、正黃、正藍、正綠(題外話:剛好和時下政黨色彩相當)。台北市政府的logo是一例。

Herzog & de Meuron 為2008年北京奧運設計鳥巢後,台灣的許多建築物、商家、看板設計、樣品屋,也掀起了鳥巢瘋。這一陣子經過三重,看到一個建案的樣品屋,仍走高雅的鳥巢路線。

這幾年可能是環保意識抬頭,許多平面、商業、室內設計、商標等,都走「一棵樹」路線:用簡單的線條,畫上一棵樹,樹上有果實、小鳥等。

目睹了一波又一波、視覺風潮的變化。

Sunday, 4 December 2011

誰敢說真話?

中國文化的官場裡(包括台灣的公務機關),說真話的就要等著黑。因此,官場裡,少有人敢說真話。忠言逆耳,特別是充滿甜言蜜語、逢迎拍馬的官場文化裡。

我特別欣賞一個文化界的人,他曾經說過,越是拍他馬屁的人,他越討厭他(們)。

事實上,文建會諸多政策恐怕都有問題。這毋庸置疑。但是,有幾個人敢說出來?這是台灣公務機關普遍的文化。曾經在公務機關「呆」過的人,一定親耳聽過「英明領導」的馬屁話。

忠言,若是說了,你或是升不了官、或是接不到計畫、或是被邊緣化。甚至,你身旁有關的人,一起連坐。

有多少業務經費,被挪用做建國百年的活動?

諷刺的是,若非政黨惡鬥,建國百年的夢想就不會被掀出來。如果反對黨真要達到監督的效果,那麼請好好追這整個建國百年到底花了多少錢。

Sunday, 30 October 2011

咖啡時光


我一直認為他是個造作的導演。但是在這個沒有人的走道,造作的反而是那杯咖啡。
(“鍋爐裡的劇場”)

Tuesday, 25 October 2011

Wednesday, 19 October 2011

預言

政府正在循著當年發展蚊子館的軌跡那般地發展文創產業。

Saturday, 15 October 2011

中時電子報廣告新聞標題

這個紅字標題寫的是:性能決定一切 (後面接了品牌活動)

我眼角掃到這一句話的時候,當下皺眉頭:性怎麼能決定一切?

Friday, 14 October 2011

A heart-breaking scene

晚上散步回來看到一台摩托車上一個媽媽載著帶著紅色安全帽的兩個小孩準備離開兩個小孩在媽媽的一前一後前面站著的小孩還很小後面的頂多也只有一年級

這個媽媽拖著一個大袋子裡面不知道是什麼,走過她身旁看到袋子有同同宅配的字樣裡面還裝有東西

本來以為他們是住戶

結果,打開大門一看兩本雜誌丟在地上原來這個媽媽晚上九點多拖著兩個小小孩騎摩托車做宅配

This is really heart-breaking.

Saturday, 1 October 2011

如何成為本世紀的慕夏女神

(以下請用娃娃音唸)

「想成為受人憐愛的慕夏女神嗎?

想擁有柴智屏偶像劇的演出機會嗎?

快來上傳妳的照片,一起成為浪漫唯美的慕夏女神吧!

由林國基設計師、小凱老師、伊林經紀公司共同打造時尚浪漫的慕夏女神!

快來上網選出心目中的慕夏女神你就有機會參加抽獎喔!!」

---取自慕夏大展網頁

Monday, 26 September 2011

康熙路易都來了

中國時報設計了非常複雜的遊戲(--如果它叫遊戲的話),強迫想要拿到票的讀者加入它的tool bar、粉絲團。參加遊戲的人必須完成煩死人的五個步驟(包括要打開小畫家附屬應用程式、print screen, copy+ paste...)。這個遊戲搞了半天,只有108人參加,其中大約有10位是被我逼的。

這是博物館大展行銷手法之一。

Wednesday, 21 September 2011

又立下了一個志願

寫一本具有說服力的『博物館行銷』,因為柯老大的書太難用了。

Saturday, 10 September 2011

嘿嘿嘿,傅柯來了!

我後來發現:異質地方,恐怕因人而異吧。

博物館像菜市場沒有關係,但是...

大英博物館、羅浮宮、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紐約現代美術館都像菜市場。尤其是週末,那些地方的人潮,大概只有西方耶誕節、中國過年前大街上購物的人潮可以比擬。

這些博物館雖然一眼望去像菜市場,但是不像菜市場那麼吵。這些博物館的觀眾,大致有禮,且令人不悅的比較少。

大陸觀光客在故宮的現象(音量、舉止等),其他博物館看不到,全世界絕無僅有。他們攻陷了故宮大部分的展場,我們幾乎已經找不到一個安靜的地方可以好好地停留五分鐘(或以上),看一件作品。The situation is really frustrating.

我們感謝他們在博物館商店購物,刺激我們的經濟。尤其,他們作為消費者,其中不乏出手極端闊綽的大戶。

故宮於是增加糾察隊,一看到音量大的觀眾,就拿著上面寫有降低音量的扇子,不發一語地站在觀眾面前(請想像那個令人發笑的畫面)。

可是,故宮沒有那麼多把扇子啊!

Wednesday, 31 August 2011

新科技:處罰用閃光燈的人


  1. 慷慨的「會動的清明上河圖」會場,讓觀眾在不用閃光燈的情形下使用相機與錄影。(按讚)
  2. 會場中,不肖觀眾仍用閃光燈,顯示這個社會仍有不少素質低落的公民。(他們不見得是陸客)
  3. 新科技:一旦這個device偵測到閃光燈,會在一秒鐘不到的時間,以雷射光束,往閃光燈光源投射,光束投射到閃光燈光源時,會以「愛的小手」的圖像,往光源發射處的左右各打一板,並且會發出「劈啪」的模擬聲響。


超級大展與文創:金氏世界紀錄

我們把目前超級大展所開發的商品種類與數量計算一下,應該可以上金氏世界紀錄。

Monday, 29 August 2011

A bit too Much-A: food products at museum shops

I always think that the idea of selling food products at museum shops just does not work.  Visitors do not think, or associate food products with museums.

 (-- note: I am not talking about museum restaurants but museum shops.)

Would you want to eat any chocolate wrapped with images of Egyptian Pharaohs or Chinese terracotta army, if not for fun?

I just saw moon cakes being sold at the gift shop of the Mucha Exhibition.

Moon cakes with Mucha design. A bit too Much-A.

Friday, 26 August 2011

以「赤裸裸」造詞

「我一直是個暢銷作家,而且是最暢銷的一個,我寫書好看是事實,所以我的目標很庸俗,就是追求暢銷,但我身為創作者,有時很需要挑戰的感覺,這種屈辱,被低估的感覺,反而讓我熱血沸騰。」-- http://mag.chinatimes.com/mag-cnt.aspx?artid=9558

Thursday, 25 August 2011

Aged with Woody Allen: Midnight in Paris is a great fun


這是我第一次看到書裡面的這麼多朋友們在大螢幕集合。

大概只有電影能這麼妙吧。

大概只有很輕鬆的導演能如此。

「典範移轉」:特展主題的重複

不知不覺,我的世代見證了在台灣大型博物館舉辦的第二次(甚至第三次?)的畢卡索大展。

每一次都人潮洶湧
每一次都有求知若渴的觀眾
每一次都有穿針引線的單位(或說中間商、掮客、whatever you want to call it:就是Bourdieu最討厭的cultural intermediaries)
每一次都有名人導覽並且製造詠歎
每一次都有畢生難忘的經驗
每一次都有紀念品

也許,後來,每個世代都有畢卡索共同記憶。

Friday, 19 August 2011

技術移轉

如果我們從技術移轉的角度來談,有系統地移轉與博物館相關的技術,事情會變得較為直接、單純。

文化相關的公務機構,過去以來的操作方式是:委託不同的單位寫相關的國外技術、研究報告,或是直接參訪(--這參訪的其中,又不知嘉惠了多少洋洋得意的閒雜人等,浪費了多少國家資源)。但是這樣的方式,恐怕流於片面的時候多,各個片面最後成為很多的斷面,無法架構出有效的系統。

這離技術移轉很遠。

但是因為文化事務向來處在邊緣,加上效果很難衡量,因此操作散漫的時候多,也因此便宜了亂作一通的人。這個不良的狀況不積極改變,照目前的情況,只會浪費更多的國家資源(喔!當然是因為 拜/敗 文化經濟之賜),製造更多洋洋得意的閒雜人等。

Thursday, 11 August 2011

黑函文化、博物館、無形文化資產

黑函是某博物館的無形文化資產。
台灣的爆料文化尚未被水果報引進之前,這個博物館已充滿了黑函文化。
該組織真的需要重新改造。


Thursday, 4 August 2011

The Welsh language

Welsh is a language that refuses to die.
多年前看到這個句子時,覺得很震撼且欽佩。現在仍是。
我們的社會與文化裡,有哪些頑強不投降的共同元素?

Your past is my present

世界各地的發展腳步不一,也不盡均衡,因此經常有 “Your past is my present” 的現象。

拿博物館的展覽行銷來看:大約十五至二十年前(或是更久),得知日本在食品包裝上加上西洋名作,以促銷正在發生的展覽。

這樣的行銷方式,正在台灣發生。

Friday, 29 July 2011

「南京強暴」

A translator defended himself/herself: 把Rape of Nanjing (i.e.Nanjing Incident,南京大屠殺) 譯成「南京強暴」,是風格問題。

試問:風格這麼便宜嗎?

Thursday, 28 July 2011

哀愁只能淡淡的

賣座大好的電影,哀愁和憂傷,都只能淡淡的。

Tuesday, 26 July 2011

Exit Z1 to Z10: Taipei Main Station

場景:捷運台北車站Z1至Z10出口的地下街
時間:周間早上七點半或是下午六點
男主角和女主角:俊男和美女
導演:不拘
人物:百姓
注意:場景不能變換(例如換成鏡頭拉得很遠的風景),攤位不能改(例如不能改成旁邊的誠品地下街),垃圾不能掃,燈光要忠實,人口密度也要忠實

如果在以上的條件下,拍出動人的電影(--而不是紀錄片),那麼Wim Wenders一定會很感動...

Friday, 22 July 2011

博物館實務與理論的研究:and everything in between

關於博物館實務與理論的研究以及任何介於這兩者之間的研究,就讓我們稱它作博物館學好了。

但是,請注意:研究博物館並沒有固定的取向,並沒有固定的研究方法(例如像人類學一定要蹲田野,像歷史學一定要找史料,像社會學要以不同屬性的團體分,像哲學要窮究事物與人性的本源)。

這正是我遲疑博物館學到底是否存在之處。

這樣的遲疑並不重要。
這樣的屬性一定重要。

Monday, 18 July 2011

展覽開放拍照的問題

日前在台大總圖看了來自日本東京大學的展覽,名喚"ANTHROPOMETRIA" http://www.museums.ntu.edu.tw/mobilemuseum.jsp

這個展覽有日本人一貫的精緻,展品取材多元(源),賞心悅目。我左看右看,看到"Do not touch"的標示,但是確定沒有看到任何禁止攝影的標示之後,我開始照。大概一分鐘不到,一位年輕小姐跑著衝向我生氣地說:「我們展覽不能拍照。」

莫名其妙的我說,「展場有寫嗎?」(她那個態度,好像我犯了非常滔天的大罪。)
生氣的小姐說;「我們圖書館本來就不能拍照。」( "本來" 二字有重音。)
正氣凜然的我說:「那你們要寫一下啊。」(隨即離開。)

多年前,我也曾像這位小姐一樣,看到有人在展場拍照,立即血壓升高,憤慨地上前阻止。

客觀來說,多年後的今天,情形已經有顯著的改變:頂尖博物館(如紐約的現代美術館)展場對於拍照的規定已經寬鬆許多,整個空間和館藏展品只要不用閃光燈(flash 傷害展品),任你拍(包括錄影)。

其一,圖像的傳播,搭載在普及迅速的資訊傳播工具上,有非常好的教育效果。
其二,教育機構所辦的展覽,更有傳播展覽的功能與責任。

ㄧ個好的展覽,用視覺媒材呈現在網路上,在無遠弗屆的某次元中分享大眾,其傳遞的效果非常的大。我實在不明白,在資訊如此普及發達的台灣,是怎麼樣的mentality,還在害怕別人拍展品?

Wednesday, 13 July 2011

博物館倫理的(不)重要性

博物館倫理的不重要性:本地博物館發展歷史有限,博物館專業倫理對業界尚是一個模糊的概念與名詞。

博物館倫理的重要性:本地博物館發展歷史有限,需要積極建構一個準則與規範,甚至是由上而下的方式,讓這樣的規範在短時間內形成倫理準則。

Friday, 8 July 2011

邁向第三世界的發展型態

從經濟發展的貧富差距擴大來看,我們台灣正朝著第三世界的發展模式邁進。從博物館展演有關的文化發展上來看,也有些許向第三世界邁進的痕跡。

以上,絕對不是危言聳聽啊!

Monday, 4 July 2011

鎮館之寶:海關博物館

海關博物館鎮館之寶來自何處?-- 來自緝私物品之ㄧ( With a bit sense of humour, you would have guessed so.)

鎮館之寶是魚骨雕出來的寶塔(pagoda),比人還高,精雕細琢的那一種。Definitely a museum piece.

企圖闖關的人,通關的時候,謊報那是塑膠材料的藝品,而且只報了三百美元。

大美女對評審團說:請相信我,我是醜八怪。

Wednesday, 22 June 2011

Obsession and repetition on a theme

I used to admire artists coming back to the same theme repeatedly (-- whether the theme is self-portraits or apples or highways...). It seems that the artist gets very close to the core of artistic spirit through repetition and obsession on a theme.

However, a sour reason for the repetition could be that the art market likes the theme and the artist produces more to meet the demand.

Tuesday, 21 June 2011

讀懂了

"如果一本二十万字的书,可以用一千字说出来,那就表示读懂了。" -- 詹宏志說的

Saturday, 18 June 2011

Tuesday, 14 June 2011

the core question: degree of extent 問題都是程度的問題

許多事情、政策的成敗,許多都出在程度的問題。愛恨情仇發展之不可收拾,也多是程度上出了差錯。

立法或政策立意良好,但是在質或是量上做得太多或是太少,都會導致失敗。愛或是恨一個人太多,因此把對方愛死或是恨死了,也會天下大亂的。

Monday, 13 June 2011

關於故宮文物出訪美國

我所查得的資料顯示,台北的故宮文物從冷戰時期第一次出訪美國以來,在美國的展覽都是單向的。也就是說,美國博物館的文物沒有「回訪」過台灣。但是,故宮文物借展至法國、奧地利等,都屬於交換展覽的性質。

故宮在台北的成立,也是冷戰時期美國在台的建設之一。

Tuesday, 7 June 2011

文化行銷:原住民舞蹈服飾

如果我們要以文化活動行銷台灣,那麼原住民舞團所穿著的粗糙服飾是絕對行不通的。

我所看到的兩次原住民舞蹈,一次是2004年的漢城,一次是在2010年的台博館館前廣場。記得舞者所穿戴的服飾與頭飾,多是塑膠布料,僅能把眼鏡摘下或是不細看,才不難過。我想,這換作日本和韓國,一定不是這樣吧?

Sunday, 5 June 2011

Chinese exceptionalism and development studies

China defies most of the general rules and principles in development, including cultural development. Cultural exceptionalism was probably firstly brought about by the French government against free trade.

When "cultural exceptionalism" and "Chinese exceptionalism" come together, how do we contextualise the cultural development in China then?

Thursday, 2 June 2011

批判批判

可能是因為台灣有很長的威權統治戒嚴這個不行那個不行的歷史,批判是個非常好用的動詞和形容詞。批判表示有想法,任何人用上批判兩字,立刻加分。可是:如果事情尚且渾沌不清(而這恐怕發生在不少領域),就針對這些渾沌努力批判,那麼這樣有什麼特別的意義嗎(除去展現學術武功高強之外)?

Museums and Art Therapy

Some practitioners introduced two examples of art therapy workshops for new immigrant women held in two museums respectively.  One workshop was related to one of the (art) museum's current exhibitions; the other was not.

-- A practitioner said that even if the workshop helped only one person, that is worthwhile.
-- However, if you are the government agency that gives the money to the programmes (and these programmes do not come cheap), how would you evaluat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kind of programmes that only benefit one person (though significantly)?

Monday, 23 May 2011

一齣劇

我必須說:那齣劇很用心。裡面有的活動包括

1. Akram的標記:過度使用關節,兩隻手臂以軀幹為軸心拼命地轉,軀幹也同時轉
2.唐山過台灣一般,Martha Graham傳統的痛苦舞姿
3.相當於陳漢典的角色
4.綜藝節目裡搞笑的舞群(誇張的飛機頭,一個主角兩個配角)
5.傳統百老匯歌劇像是悲慘世界和歌劇魅影的舞蹈動作

多年前看到一齣日本製作的歌劇,用日文、場景道具服裝故事都是關於日本的,但是用西洋歌劇表現。雖然覺得有點彆扭,但是心生崇敬。

音樂劇剛剛起步,凡事尚在摸索。我們是否不應該用高標準期盼它?

當高檔超市變成文創商店

請告訴我:當高檔超市(裡面有真正的馬賽香皂,包裝精美,集有機健康品味設計於一身;還有燕麥蕎麥黑麥裸麥做成的枸杞桂圓高纖麵包) 變成有政府認證的文創商店,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情?

Friday, 20 May 2011

What would you do if a museum makes you feel dizzy physically?

What would you do if a museum makes you feel dizzy physically? I mean when you are inside a museum space, the architectural design makes you feel dizzy.

If you are the architect who designed the museum.
If you are a museum visitor.
If you are an ENT doctor and museum visitor
If you are the museum director who knows the best how the museum was designed and built.
If you are the government, or the entity which is the supervisory institution of the museum.

How do we mend the mistake?

Monday, 16 May 2011

Technocrats: any in the government's cultural sector?

Taiwan has had good technocrats at the Council for the Economic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since the US Aid Programmes started.  They worked closely with Americans to rebuild Taiwan after the war.

When it comes to cultural affairs, we have not had enough good technocrats and we have not had any big brother to guide us.

Sunday, 15 May 2011

Friday, 6 May 2011

博物館的總面積和展示面積:一個設計上的問題

很早期的博物館實務手冊,會說博物館的面積中,展示、庫房等使用功能不同的面積大致上應遵守某個比例。

但是,以BM(大英博物館)為例,總面積和展示面積這兩個數字可能沒有很大的意義。首先,BM有些辦公室不在博物館裡面,而是在博物館附近向私人承租;第二,因為BM本身特展面積有限,它的展示面積一直陸續在擴大中;第三,現在新博物館的設計很多著重在公共空間(public space、excluding exhibition space)質和量上的加強,而非計算(展場的)展示面積和總面積的比例。另外,許多擴建的計畫著重的是新設施(符合不同需求的演講廳、修復中心、教育活動中心、餐廳等) 的增加,在這樣的情況下,就還要看博物館原有設施的情形,再加進設計。最後,BM七、八百萬件的館藏,是否意味它的庫房面積要很大? 如果沒有那樣規模的館藏,要如何照著BM庫房面積占總面積的比例進行設計?


我們拿BM過去十多年來兩次大規模的擴建計劃進一步討論。2000年完工的大中庭(The Great Court)擴建計畫,大幅增加的是公共空間。如果這樣一除下去,佔地兩英畝(acres)的大中庭(註:GC是歐洲面積最大的覆罩中庭)加入BM總面積的分母陣容,那麼展示面積就會只佔總面積的一點點吧。Rogers事務所正在進行的擴建計畫,主要用作特展和修復中心用,再進一步除下去,答案就更亂了。

博物館的面積分配的logistics是個很複雜的問題,沒有一個通則。牽涉到參觀人數,牽涉到藏品數量(甚至藏品尺寸),牽涉到設施與功能(例如MoMA New York的多功能定位),牽涉到博物館自身側重的發展方向。參觀人數眾多的博物館,如上所述,公共空間是個設計上的大議題,也是當今歐美新的博物館建築實例上,經常受到檢驗的項目。我個人認為,BM的大中庭計畫,成功的處理了這個問題 (--If you have ever been to BM before the Great Court's project, then you would know what I mean .)。MoMA的Taniguchi則處理了一半....。

還是有關出國考察

請問:為什麼要無止盡地出國考察博物館? 在資訊已經如此發達的時代,而且在國家財政並不寬裕的時代,我們仍應該無止盡地用公帑出國考察嗎?

博物館發展過去二十年來,恐怕所有出國考察的結果,都不出值得借鏡四個字,但是諸多的出國考察,恐怕嘉惠個人良好氣質之培養的時候多(--還記得前兩年台東那個女縣長在天災時候出國考察時在歐洲拍的姣好照片嗎?--),實質貢獻博物館的時候少。如果你要說前者經過潛移默化會導致後者,那我會主張,錢應該花在更基礎的相關教育活動,或是課程設計上。

Friday, 29 April 2011

公部門真實笑話一則

話說對女性不尊重,也不知道性騷擾和展現男性魅力差別何在的老粗,某辦公室裡正好有一位。這位長相還過得去的老粗,經常性騷擾女同仁,於是黑函到了政風那裡。

雖然是黑函 (黑函就是不具名的信,公部門的文化,敢具名的少之又少),但是代表正義之聲的政風還是展開調查。調查的方法是找來同個辦公室裡,三位五、六十歲、屬性為「雌性動物」者問話 (這是我從偶像劇的台詞學來的:「她不算是女人,頂多是個雌性動物」)。三位雌性動物都表示,沒有被老粗性騷擾的經驗。

政風以以下結論結案:經查,老粗並沒有性騷擾女性同仁。

Tuesday, 26 April 2011

Face off: Al Pacino and Robert De Niro of museums at LSE: The Museum of the 21st Century





"We no longer live in world of simple national identities. That is the key civic question the whole world has to address."
"It is a very elegant way of saying they [Elgin Marbles] are not going back to Greece."
"Yes, if that's the way you want to put it"

Informative and amusing. This will be among my teaching materials.  Would anyone like to sponsor the translation project?

Thursday, 21 April 2011

Objects, objects and objects

The quintssential difference between museums and other exhibition space lies in the presence of objects in museums.

Although museum activities are now changed to be "visitor-centred", or 'visitor-oriented', while this change does/shall not affect the above difference.

Monday, 18 April 2011

The turn of museums: a democratic space

Only when museums are a democratic space, can different voices be heard.
How do museums turn themselves to be a democratic space-- assuming that most of them are not?

談話性節目之真人真事和假人假事

話說這幾天的談話性節目在討論某個受歡迎的連續劇劇情結尾。

談話性節目習慣性地講真人真事之八卦,已經是無聊。
(然而,忙碌的一天結束後,無聊實在無可厚非。)

談話性節目討論劇情,也就是討論假人假事的八卦,那就是無聊至極。
(可笑吧! 這不是我講的)

「忠實地反映社會現實」以及「墮落」,你會怎麼選?

Thursday, 14 April 2011

PG13之「血滴子」

如果很早很早以前有電影電視分級制,那麼關於「血滴子」的那個跟東廠太監有關的連續劇,絕對要放在PG13輔導級,而且不可以放在八點檔。

「族繁不及備載」

一、兩年前看到一本書的前言,作者說自己要感謝的人太多,因此接著寫「族繁不及備載」。

Tuesday, 12 April 2011

城市博物館在台中?

美國總統喜歡以蓋圖書館留名。
法國總統喜歡以蓋博物館留名。


據說台中市要蓋城市博物館了!
地方文化館後來裝蚊子。
城市博物館應該會很大很大很大很大,有國際競圖的那種。
那麼城市博物館後來要裝甚麼 ?
Politicians, will you stop building museums?

Wednesday, 6 April 2011

Oh, "master"!

前幾天聽了一個四十一歲的英國建築「大師」的演講。There is no problem that this architect is highly talented. However, why do we call him "master"?  Is it because otherwise there won't be 4,000 people turning up there?

Feminists and Marxists

Feminists 比較難跟non-Feminists對話,於是Feminists跟Feminists自己對話。
Marxists 比較難跟non-Marxists對話,於是Marxists跟Marxists自己對話。

Thursday, 31 March 2011

computers, emails, and facebook

我的年代,目睹了電腦、emails、facebook的普及。恐怕有不少我的年代的人,還在想要不要用facebook這個問題,公領域和私領域怎麼分的問題,你、我、他的界線要畫在哪裡的問題。

關於這些,我的年代,好像無法從從容容。

Tuesday, 29 March 2011

這是無法比較的:國立台灣博物館和國立故宮博物院

有人問:為什麼國立台灣博物館已經這麼努力了,但是參觀人數還是沒有像故宮博物院這麼多呢?答案是:這是無法比較的。

首先,故宮的館藏傲視全世界,這就像一個天生麗質、「老天爺賞飯吃」的影星,上天給了她太美麗的容貌,每個人都爭先恐後地想一睹她的風采。

我的意思並不是國立台灣博物館像是一個醜八怪。但是她的美,不是像故宮那種舉世矚目,或是舉世欽羨的美。她的美,對台灣人本身比較有意義,對於一般不認識台灣的人,不會有太大的意義。這樣要如何跟故宮來比呢?故宮的觀眾,多數是國外(包括大陸)觀光客,那麼觀光客是衝著瞻仰中華文化來的,不是台灣本土文化來的,這個是很清楚的啊。

過去在民進黨執政時期,故宮和台博聯合推出地圖展,用聯票的方式,想要吸引故宮的觀光客到台博。用意雖佳,但是效果有限,就算有也只是短期的效果。這個是個很殘酷的現實,但是我們必須要接受這樣的現實。試想,今天羅浮宮、大英博物館跟台灣的博物館進行交換展,他們會選誰當counterpart呢?

台博的改變,博物館界有目共睹。提出台博參觀人數為什麼還是拉不起來的這種問題的人,實在是差矣...差矣...差矣...差矣...差矣。

Monday, 28 March 2011

土銀展示館

國立台灣博物館的土銀展示館,是很成功的古蹟再利用計畫。因為工作的關係,參觀了它的演講廳。其中的座椅寬闊舒適,舒適到可能會令人想打瞌睡(我也不知道這算不算是讚美)。

這裡面甚麼都好,從置物箱到廁所,鉅細靡遺地照顧,沒有話說。動線也很得宜,用流行的平緩斜坡讓觀眾順著走。

但是展覽有個問題。沒有一個清楚、大型的展版,在整個展覽,以及展覽的各個部分,作一個說明。我們勉強找到一個小展版,算是展覽的開始。這很可惜,所有的標本化石等等,在視覺上均如此豐富,但是graphic design,wall panels就差了這麼一點點。

其次講到這種長型展覽空間的困難之一是,比較不容易設計出一個可供觀眾聚集的空間,而這又是當今博物館設計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

Friday, 25 March 2011

一個展覽室

在總統府正後面的一個博物館中的一間展覽室,整個牆面密密麻麻地寫滿了民國到現在,無數個某年發生的某事,看了可能會出現眩暈症狀。說是牆面上密密麻麻的字,是治史者的心血,治史者心血的結晶。

怎麼2011年還有這樣的怪展覽?

Monday, 21 March 2011

台灣的縣市立博物館

台灣博物館的早期發展,與大型博物館興建計畫幾乎同時的是縣市立博物館的興建計畫。不知這些縣市立博物館如今仍在江湖上嗎?

Tuesday, 22 February 2011

預言:文化在未來的共同記憶

關於文化在未來的共同記憶,至少在一九九零年代以後,許多將會是事件式的、活動式的。記憶的physicality存在沒有洗出來的電子相簿裡。或是,physicality變成一個麻煩的問題:實體的東西因為太短暫(年度的花燈、街道上的卡通造型人物、街頭表演的藝人、保鮮期限三年的歌手、流行歌曲的MV、煙火),讓記憶沒有地方儲存。Making connections 變得困難。或是說,未來將會有新的方式 to make connections.

對於某個年代,恐怕可能沒有足以「睹物思人」的媒介,也沒有「思古之幽情」可以抒發。

於是,在未來,某些元素缺席的情形下,空間的意義又不一樣了。

國家

雖然這是一個太敏感的問題。

不過,和早年全球化主張國家力量越來越小的論點  (例如Kenichi Ohmae 大前研一) 不同的是,國家會一直在文化不同程度的全球化過程中,有個位置 -- 不論這個位置或角色是清楚的、不清楚的、前進的、或後退的。

論點:博物館的多重起源

博物館的多重起源,是造成博物館今日多重面貌的原因之一。多重起源未必一定導致多重面貌,但是多重起源會強化多重面貌。

Monday, 21 February 2011

據說

以散文文體書寫,不時會來個「據說」一下。很高興這輩子在正事之外,仍偶爾可以和「據說」交朋友。

過去五六年,寫的每一句話都不能據說...

Sunday, 20 February 2011

道路

開車在那遠方是山、綠樹合抱的道路上,會以為自己不在台灣。
據說,夏日深夜,常有葬儀社派人在那綠樹合抱的道路盡頭等著飆車族。

Sunday, 13 February 2011

一句困難的話

多年前,一個死黨引用一位日本導演 (可能是黑澤明) 的話:直視生命最痛苦處。
It requires a lot of courage to do so.

Tuesday, 1 February 2011

"Beer without alcohol"

一個說德語的人,看了那部影片的感覺是
"It's like beer without alcohol."
讚吧?

叫好和叫座的展覽

命題一:叫座的展覽都是外製的。
命題二:叫好又叫座的展覽都是外製的。

還好,命題一和命題二不會導致命題三:叫好的展覽都是外製的。--- 不然就完了!

哪個大展不是外製的?

請問各位看官:過去五年來,台灣博物館的哪個叫好又叫座的大展不是外製的? -- 除了預算宇宙無敵多的故宮博物院、北美館的雙年展? 這顯然是台灣的博物館文化危機。

外製,我是說展品來自外國(包括中國)、且大多是packaged exhibitions

幾年前曾經想過這個問題。有點麻煩的是:不寫長篇大論的話,人家會誤以為這是牢騷。

Monday, 31 January 2011

Alain de Botton: museums as new churches

Alain de Botton 還是把museums 當作靈魂昇華的場所,我的老天!
二十一世紀的Ruskin?

Everyone seems to have a particular idea about museums. That is the trouble.

Friday, 28 January 2011

春聯 新年快樂

公寓大門一旁,硬生生地從上到下貼了三張春聯,春聯上「鞠躬」的人分別是某立法委員、某市議員、和里長。約莫三十年前,這附近人家經常貼毛筆字寫的春聯,其中一對是「家居青天白日下,人在春風和氣中」。

Thursday, 27 January 2011

Eureka:日本的文創

可曾聽說日本政府曾經大張旗鼓地推行文創嗎?
但是日本有哪個東西還沒「文創」? (請用現在完成式、現在完成進行式、以及現在進行式理解此一動詞)

政府與民間

只有政府參與的計畫,多是失敗的。經驗法則告訴我們:放進大量、多樣民間參與的計畫,成功的機會越大。放在文化事務上,是否也是如此? 我們要小心回答這個問題...

Monday, 24 January 2011

令人尊敬的日本人

我所知道的日本人,研究起東西來總是鉅細靡遺,幾點幾分至幾點幾分牆角走過幾隻螞蟻,給你算得一清二楚,在在都告訴你:我嘔心瀝血。還好目前還沒有遇上研究一模一樣的主題者。

Saturday, 22 January 2011

"I disagree"

How do we, academics and ordinary people respectively, take it when other people say to us, "I disagree" ?

Friday, 21 January 2011

社區和博物館

如果我們用古典的定義認識博物館的話,基本上我認為博物館不屬於社區這樣的construct,但是文史工作室屬於。當然,這樣說的時候,我不把文史工作室列在博物館。

Wednesday, 19 January 2011

CCI 的但是之二:高所得才會有「美學經濟」

我這一生最想要擁有所有Apple的產品,因為它的產品的每一個feature都很美學經濟--請問各位:從容地擁有Apple產品,一個月要賺多少錢?

請問各位:大家聽到的任何一個「美學經濟」的案例,有那一個是月薪三萬元、且沒有自有住宅(包括房貸)的人付得起的?

Monday, 17 January 2011

博物館和社會融合在台灣

在台灣討論博物館與「社會融合」(social inclusion)--這個英國工黨政府1997-2010在博物館著力最深的補助項目--,要怎麼下手?(更不要說2010上海ICOM的會也用起類似的名詞)

Friday, 14 January 2011

如果你是在台灣旅遊的大陸人

如果你是在台灣旅遊的大陸人(不知道怎麼稱呼你比較恰當,你知道我的意思),除了故宮以外,台灣哪一個博物館會是你最想去的?

如果你是在台灣旅遊的日本人

如果你是在台灣旅遊的日本人,除了故宮之外,台灣哪一個博物館會是你最想去的?

在新加坡的一個研究中心

偶然,和一個不太熟識的上海Z小姐聯繫上。Z小姐現在在新加坡進行訪問研究。Z小姐說,雖然她所在的機構是跟亞洲有關的研究中心,但是基本上她的工作是為新加坡政府進行政策研究的時候多。

雖然覺得幸運,自己不住在新加坡;但對於新加坡作為一個國家,則無限尊敬。當一個國家很小的時候, 資源要集中使用。即使是在國家頂尖的跨國研究機構中,仍把本國的政策研究擺在第一位,而且比重放很高很高。

Wednesday, 12 January 2011

台灣的博物館:不要再蓋了!

Do not brag about how many museums we have in Taiwan. We just have too many; yet too few good ones.

不要再蓋了!不要再蓋了!
博物館的密度不是屈臣氏、更不是7-11。一鄉一館已經夠有問題了,現在還再繼續蓋。
聽到洋人在台灣演講,恭維我們有四、五百家博物館的時候,覺得頭皮發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