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22 December 2014

故宮博物院向特展廠商豎白旗

特展外包給私部門,已經成為台灣博物館的一個令人非常不自在的傳統。

今日看到大英博物館百品展,導覽pamphlet內容吝嗇的程度,已經到只在每個大標下寫一段文字的地步。其他的,都要買。一張親子導覽圖100元,一小本手冊三百到四百元之類的,圖錄1200元。另有上下兩冊大英百品,不是專為展覽出的,一本450元。

這樣下去,我們就真的要等著那個叫作「高雅文化」的東西,成為有錢人的玩意兒。

Sunday, 19 October 2014

等二三十歲的台灣人頭髮白了的時候

現在二三十歲的台灣人頭髮白了的時候,就是台灣的博物館自然地有很多年長觀眾的時候。一如很久以前就是如此的日本、西歐、美國。

台灣的博物館真正開始普及,是在1990年代以後的事情—很晚吧!

其中,故宮不算、國立歷史博物館也不算。台灣省立博物館/台博前身當時尚不普及,也不算。

「台灣的老年人休閒娛樂是什麼?」博物館當然不在列。
「逛農產品展售會」
「MoCA有很多退休公務員」(MoCA之前曾經是台北市政府辦公室)
「參加進香團」

曾幾何時

曾幾何時,台灣藝術界的人士出現一個現象:他們對於香港、中國發展掌握良好的情形,彷彿在說他們知道世界最前端發生了什麼事情。他們在說香港和中國時,好像在告訴你,紐約巴黎發生了什麼事情。會後,或是Q&A的時候,他們勉強講一下台灣,但是是十分勉強的。

許多在檯面上的人,他們有興趣昭告天下的是,他們知道多少事情(包括偽學問)、認識多少大咖,而不是坐下來為這個百病叢生的國家出對策想辦法。

Wednesday, 8 October 2014

高雄地區地方文化館訪視建議


1.        高雄歷史博物館
          i.            當今網路資源發達,博物館的展覽要如何與網路可得到的資源(例如照片/攝影展)區隔出來,令觀眾覺得值得來看,恐怕需要費心。
        ii.            要透過未來常設展的規劃,作為館方自籌財務的重要來源,恐怕很難。
       iii.            本館的典藏文物(二二八文物除外)未能陳列展出,甚為可惜。
       iv.            高雄市相關文史資源的建立,是否已經和台灣其他相關資源平台聯結,令更多人利用。若否,建議可提出此資源建置後的推廣計畫。

2.        武德殿訪視建議
武德殿的活動以傳承武德殿最初的用途、推廣日本劍道等武術為主,並擴及日本茶道等其他日本文化活動。這是古蹟活化中,維持原來用途的少有例子,就經營單位的簡報看來,舉辦的各式武術、相關交流活動也相當多。如果地方文化館補助的目標,在於嘉惠受補助機構周邊的社區居民的話,那麼武德殿顯然需要將現有已經相當豐富的活動,積極納入居民參與,例如提供附近居民折扣/免費活動。

3.        駁二特區
駁二特區有相當的動能/彈性/市府充分授權,優秀團隊,得以蓬勃發展。如此的情形,在地方文化館中實為罕見(准此,地方文化館建立「社區」居民的認同的發展方向,顯然只是駁二特區發展的眾多目標之一)。而且,這種位都會型的藝文展演設施,各式條件一旦到位,立刻可以吸引眾多的參與人口;潛在的參與人口,也是促成機構發展的客觀條件。目前館方已提出白天氣溫高,參觀人口在下午三點以後才比較多、因此就這樣的情形推出不同夜間活動的情況。同時,建議可加強遮蔭植栽,聯結各個倉庫,讓參觀民眾走起來比較舒服。

4.        新思維人文空間
此機構是商業畫廊兼做藝術推廣教育的工作,老闆是本業相當賺錢的麵包餐飲業主。然而,高雄市區現在已經有相當活潑的藝術活動/展覽空間,不論是高美館、駁二,都具備相當藝術教育推廣的功能。與其一年三十萬、相當於一個月2.5萬的經費補助商業畫廊辦理藝術教育推廣活動,不如拿這個錢,透過其他更為普及的推廣方式(例如找更大的場地、足以容納更多觀眾者),達到更好的效益。也就是說,如果公部門已經有經費普遍不足的問題,繼續補助和美術館教育功能上重疊的機構,所得到的效益恐怕有限。
  

5.        兒童美術館
          i.            建議將童書放進網路書店/實體連鎖書店販賣,讓市場的銷售加強/支持活動成果。
        ii.            雖然台灣三大兒童美術推廣的機構各有不同的主管單位,但是建議中央可思考將兒童美術館的業務/所規劃的活動,和臺北市立美術館兒藝中心、國立台灣美術館得兒童美術教室進行整合,讓這三大指標性機構,在資源分配、專業分工上,各有角色,並且可以進行資源的互享與交流。例如,中央以專案的方式,由高美館主導,建立兒藝館在大高雄地區展覽下鄉、展示品永續(例如,如館長介紹展品回收給不同機構)等穩定的活動機制。
       iii.            不確定兒童美術館如此用心的規劃經營、以及國際交流的諸多成果,是因為館長個人推動的原因,還是館方已經有的穩定發展情況/方向。如果是前者,那麼建議要在政務官卸任之前,讓相關資源/交流管道留在館方,得以長期發展與傳承。

6.        皮影戲
          i.            皮影戲館顯然扮演皮影戲從廟會表演轉型為學校/社區活動的重要角色,而且
        ii.            顯然是極度仰賴中央財源、沒有中央就無法營運、自己也不可能賺錢的館所。中央可能要思考如何處理這樣的館所。
       iii.            中央在短期內不會增加預算的情況下,建議將庫房和較大的博物館合併,可以省下大筆的典藏庫房硬體建置/維護設備與專業人力。其他規模小、類似的館所,也建議合併典藏設施。
       iv.            皮影戲館的圖書,看來/猜測應該很少人利用,有一種買了藏起來放著的感覺。連同其他館藏,建議可以搭在歷史博物館典藏數位化計畫之下,加強圖書與典藏的利用度。

7.        旗山生活文化園區
          i.            此生活園區顯然是推觀光,同時得到經濟部商業司補助(http://mymkc.com/articles/contents.aspx?ArticleID=21256)。在這樣的情況下,是否要以地方文化館的補助款繼續補助,似可以再討論。如果地方文化館清楚說明是要直接嘉惠社區居民對於當地文化認同、而不是推觀光的話,那麼這個補助給這個促進會恐怕有問題(相信現在許多其他的地方文化館也有相同的問題)。除非地方文化館支持透過觀光,透過觀光挹注在地經濟,因此間接提升居民對於土地認同的話,那就另當別論。
        ii.            如果此生活文化園區就是以推觀光為主的話,似乎要對觀光客的屬性、搭乘交通工具、旅遊形態(停留時間、各景點受歡迎程度等)有更好的掌握(簡報中管理單位未能回答)。





Monday, 29 September 2014

How do you predict the development of semi-conductors in 20 years, director?

Dear Director,
I just heard that you asked your staff to predict the development of semi-conductors in 20 years' time and include it in an exhibition. Do you think it is possible for anyone, or even God, to take on the task?

You seem right by saying that museums should not be about the past, but also the future. I don't think there is anyone who can even predict any development in 3 years' time, not to say 5 years, let alone 20 years. Exhibiting what something is to be like in 20 years' time will only show your ignorance and stupidity.


Sunday, 28 September 2014

Why we don't televise what is going on in Hong Kong

Because we want to do business with China and we need their money.
Because the local economy here is so bad.
Yes, you are right that we don't have guts.

Thursday, 25 September 2014

Japanese culture


「将汤汁食文化发挥到极致的,也只有日本料理了」...沒錯,我認識的日本文化:最精華的湯汁清清如水、最高段的化妝是看起來沒化、最美味的食物是沒有煮過、最深的情感是什麼都不跟你說...

Wednesday, 24 September 2014

苗栗:地方文化館



1.        頭份中正館
從簡報說明,看出中正館的情況,似乎是服務地方的館所。頭份目前沒有積極的觀光發展,所以短期間內,其中的地方文化館不會有發展文創的條件。因此中正館基本上就是維持扮演在地方上給國中、高中學校辦美術展,服務地方的角色。然而,也許可以做的是,藉由積極伸展觸角至文化資源比較豐富的館所,直接引進現成、優質展覽(也就是讓好的展覽巡迴至頭份)。一則省錢,二則可以把優質展覽/活動介紹給居民,三則可以節省規劃人力(例如台北市有許多的小型且優質的藝文展覽,值得巡迴到專業資源較為缺乏的鄉鎮)。

2.        人文窯廠

華陶窯可以以私人之力,做到燒陶、陶藝體驗活動的成果,非常不容易;且園區環境舒雅愜意。

然而,關於生活圈實踐的具體方式,似乎並不清楚;如果建立生活圈是補助的主要目標的話,那麼顯然要再加強。就工作人員的報告,客人70%來自台北,在這樣的情形下,要對誰推生活圈?又要如何推生活圈的概念呢?

文化部提供的補助,如果確實可以吸引潛在觀眾前來,而且沒有排擠現有客層,確實是值得鼓勵的事情。

另外,華陶窯的網站(http://www.hwataoyao.com.tw/)活動中,沒有任何和文化部補助計畫有關的內容。如果華陶窯要推廣在地文化/美學,或是真的在在地文化圈,扮演核心角色,建議在官網可以另闢補助成果,這樣一則可令讀者知道華陶窯經營的用心,一則可能可以吸引不同的觀眾。(以下是我的懷疑,請不需放進去:我在網站上,沒有看到華陶窯任何有關生活美學的講座內容。這讓我有拿政府補助款去營運私部門的感覺。這樣不就成了騙政府的錢嗎?—希望是我看錯了)

研討會相關/高峰論壇/網路建置/國際大師對話(取自圖片背板關鍵字,見下圖):雖然與聯合大學共同辦理,但是此種活動形式似應有更多、更豐富的對話師資、參與觀眾。也就是說,相關的研討會,似應整合其他類似機構/團體,邀集更多國外學者(大師)對話。從聯大自己的活動照片猜測(見後),這是個小型的活動。我不是說小型活動沒有意義,而是覺得,如今政府經費太少,大家似應把零散的資源/經費集中起來,辦嘉惠更多人的活動。





3.        三義木雕博物館
感覺上木雕博物館簡報的工作項目,均為行之有年、穩定的業務。所以僅就簡報內容,看不出問題,因此沒有建議可提。

唯一我比較不確定的是,國際木雕藝術節,改為兩岸交流,是地方政府的政策轉向?如果是的話,這樣的政策轉向已經多久了?中央政府是否應該對這樣的轉向有進一步了解?(就今年網頁內容所述:「特別邀請中國大陸東陽、莆田、樂清三地46件展品,以及臺灣47件展品, 再加上來自2件來自日本的展品,合計95件精選木雕作品共襄盛舉」)。指出此點,並非否定工作人員的辛勞(相反地,我從簡報同仁的報告中深深感受她的熱忱),而是如果木雕藝術節是台灣碩果僅存、仍有當地產業聯結(木雕師父創作)的藝術節的話(例如,相較於新竹玻璃產業的全面式微、但是仍辦理玻璃藝術節,三義木雕藝術節與在地的聯結至少是活生生的),地方政府、中央政府合起來究竟可以用怎麼樣的方式,讓它有更好的發展?這是我建議地方與中央相關部會需要審慎討論、規劃之處。

4.        最後,關於苑裡藺草文化館。
我看了很感動,但是也很無奈。感動之處,在於邱老師、葉老師等熱心人士推廣。無奈之處,在於如此小的規模與資源、缺乏設計,如何在市場上競爭/勝出?藺草之稀少、藺草編織產業史對於台灣的重要性,這都毋庸置疑,但是,我們如何扶植,讓這樣的產業可以永續發展?以目前的狀況—僅憑幾位人士靠著無私的熱情撐著—,我覺得這樣的產業永續發展的可能性很低。坦白說,以目前編織師父辛勤的手作產品,在網路上有非常多看起來一模一樣的商品(甚至帽沿的緞帶樣式都一樣),價格極低(例如https://tw.bid.yahoo.com/tw/2092079097-category-leaf.html?.r=1411575840;或「二鹿帽飾」、或淘寶網),因此無法吸引到價格取向的顧客。手工藝品只能走高單價的路線,而高單價就是要有好的設計,那顯然目前藺草文化館尚未具備這樣的條件。

我實在不明白整個國家把文創作為重要政策十幾年,但是為何無法幫助藺草文化館的產品設計升級。設計升級,讓產品走高單價的路線,有極好的行銷、通路打入高檔市場,是我認為藺草編織產業能永續發展的方法(—如果這是藺草文化館存在的理由之一)。否則,世界上有很多地方都出草帽,長得都差不多,我為什麼要買你台灣苑裡的(—除了個人情感、愛台灣等等)?更不要說大陸產品的低價競爭,會把你完全打趴。當然,如果我們把藺草文化館的產品,僅止於文化交流時,當作參展交流時的紀念品,那麼以上的討論就不算數。或是,這個文化館的規模,僅止於現狀,並沒有進一步發展的計畫,那麼以上的討論也不算數。


Saturday, 13 September 2014

Seeing one's own country going downhill

I never had this feeling before: seeing my own country going downhill...Being a believer of institutionalism, I do feel that a revolution/total change of things is necessary. We have to pay a hefty price for revolution though... maybe a total change of governments.

邪惡與良善的比例問題

台灣有一直有兩個力量角力:政府的/惡的/結構的,民間的/良善的/有機自發的。你會說這種二元分法太粗糙,也不是一把刀切成兩塊那種。是的,如今前者的力量漸漸侵蝕整個社會/形成文化,讓後者的聲音益加微弱。偶爾出了動人的影片/真人真事,我們傻傻地以為這個社會正在向上/向善前進。但是沒有。因為這是比例問題,良善的比例太低了。

Monday, 8 September 2014

museums, material culture and anthropology

Without doubt, museums are containers of material culture. Can the museum itself be considered material culture? Yes, when we see the museum itself as physical evidence of culture.

What 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terial culture and museums then? My observation is that the current study of material culture is dominated by anthropologists and when they approach museum studies, they tend to focus on objects contained in museums, rather than museums as a space containing objects.

In addition, anthropologists approach museum studies differently from art historians as anthropologists by discipline often deal with objects and living communities bearing connections with the objects.  However, when art historians study objects in museums, there are often no living people for them to take notice of; i.e. they deal with mostly history, the past.

Saturday, 23 August 2014

"Minimal and extravagant" at the same time...

How to achieve to be minimal and extravagant at the same time?
I was so taken by the perfect co-existence of the two elements when they were represented by Katrin Brack. Then I suddenly found the secret of it when in the toilet where I often had other eurekas.

Thursday, 21 August 2014

A thank-you note

從認識你至今,就羨慕你的穩重與平和—至今仍是,沒有改變。

Thursday, 14 August 2014

How can I help?

I can help only when I know what your authorities want you to be/become.
I can help only when I know your authorities do not know how you should be, and then I come up with something that I think will help you grow.
I can help only when I put my ego aside and have you as my concern/main interest.
I come help not because I want to demonstrate I know so much more/better than you, but I want to help you grow stronger and better.

抄襲變宿命

因為工作項目的執行時間短、預算有限、人力不足,所以大多數的時候,我們用抄的。同時,因為抄多了,我們越抄越有技巧。動詞,也不再是抄了。

作品原創的成本太高,不適合台灣的發展,或説幾乎極少仍能夠存在台灣。但是台灣可以發展那種高明有技巧的抄:改寫/改設計。例如改一點點歐美high street的設計。這個需要的時間比較少,而且有版權灰色地帶,對吧?更不要說是舉證困難、甚至可能沒有人會注意到的博物館活動(展示設計等等)。

從傢具、筆電設計、成衣、藝術創作....。這樣說好了,哪一樣是台灣獨創?沒有抄的影子?







Monday, 11 August 2014

CL01

我記得小時候,你早熟我很多。高中時,你寫了「識字憂患始」,我嚇了一跳。人,最終面對的,是自己內心的平靜,似乎 沒有其他的了。就像那個傳說是楊絳寫的、所謂「內心的風景」。 謝謝

Sunday, 10 August 2014

collective memory

If we use a person as the subject, by adding the temporal/time perspective, then history becomes the word of memory. Memory is a personal and romantic idea, it is more attractive than history. When the idea of collective is addded to memory, the unification becomes even more powerful.

Thursday, 7 August 2014

關起門來做高興的都無效

數年前,我聽了一個拿了很多政府補助款的色彩研究室的介紹,其中創了特殊的色彩名稱。當時,我知道 this is not going to last long despite the project seemed really attractive。所有的規範/理念/模型,關起門來做高興的,自稱是什麼什麼多偉大多厲害的,都無效。

話說,那幾年(經查:2002-2008)把原來用好好的拼音改成莫名其妙的什麼通用拼音的政策,是一件極端失敗的政策,浪費了不知道多少錢!結果這件事情後來又被親中的改成中國用的漢語拼音,這不是很狼狽嗎?

Tuesday, 5 August 2014

At the end of the day, that's what I told her

“雖然出了很多狀況,但是對你是好的磨鍊。有委屈的,有真正疏忽的,種種的種種,你都要學起來,明白嗎?”

Wednesday, 30 July 2014

延平南路東一排骨


 

如果要寫台北文化地景,這家絶對入列。

擺設

古董

裝潢

像是歌舞場的燈光

地理位置

中高齡服務生

坐在放滿古董桌前的男老闆(像除役老大)

吧台裡面的水果

門口的鋼琴

不像夫妻的中年男女

大肥魚消失了許久的水族箱 

一切都像out of place,但是合起來就有股魔幻力量。

你只要有錢,絕對買得起諸如寒舍艾美裡面的加進天然香味的空氣,養山房食堂什麼的,還有更貴的東方文華等的品味。


然而,東一排骨,可不是一般人學得來的。

賣的雖然是油滋滋的排骨便當,但是桌面可是乾乾淨淨(台灣人應知道這件事情多麼不容易)。

它雖然老,但是有那麼一點老派的高貴與優雅。如果用優雅太超過的話,那麼它老得有dignity (這個字用得好,沒記錯的話,是沈老師說的)。 


Sunday, 27 July 2014

Notes to a student who is writing up her thesis

關於口委意見的解決辦法:
1.     意見之一:「永續經營」,我們改成「未來」的話,就可以避開口委對永續經營的質疑。至於口委認為那三個條件和永續經營沒有因果關係,我想這是學術訓練不同的問題。因果關係,是個時序的概念,有因(時間發生在前)才有果(時間發生在後),而且因與果常常是兩件事(ex 我用功,所以考試100分)。也就是說,口委覺得三個條件是因,不能導致「永續經營」的果。但是,我們寫的永續經營,應該是個狀態,這個狀態的存在,要具備那三個條件(兩者是同時存在的),不僅只是一個時序的關係。其次,在實證研究上,對於一個命題,除非你能證明為偽(tofalsifya statement),否則該命題就為真。然而,以上畢竟太難了,我並不方便當場討論;同時,這也不是你目前在碩士論文階段需要解決的問題。為了讓口委滿意,我們避開它,這樣就不需要再找文獻。
2.     聚焦的問題:我覺得還好,你不需要分別去分析財務報表/財務狀況,得到財務來源不穩定的結果,訪談關鍵人物即可—However, be careful about your wording. 另外,關於財務來源的種類,我們已經討論過,不僅只是公部門支助,這個在個案討論的時候,要記得說明一下。其他兩方面亦然。所以,就目前的方向去做,沒有問題。也就是說,我不認為這個論文有不夠聚焦的問題。當然,我們可以讓題目看起來很聚焦,這個沒有問題。
3.     平台的問題:這個可以補,沒有問題。就如我們當天會後的討論,把那幾個你在文獻回顧的例子補起來,討論一下它們的平台如何運作(、以及是否持續穩定運作)。然後在個案討論的時候注意討論這個部份即可。
4.     博物館的價值:我相信你同意,這個對居住在菁寮的七八十歲社區居民而言太難了。這樣吧,放在結論建議/思段,好好說明。
5.     當然,以上如果你自己經有解決方法,那就忽略。
這是個很有意義的論文,請充滿著信心、且快速把它寫完。有其他的問題,我們再聯絡。

Wednesday, 23 July 2014

無米樂與菁寮「生活博物館群」:究竟是不是謊言?

菁寮生活博物館群的發展是學生正在寫的論文。這個生活博物館群就是無米樂紀錄片拍攝的社區所在—台南菁寮為主的三個鄉。它們因為無米樂而生,不同的團隊要到公部門了資源,一直到現在。

基本上就是十幾個店家,由不同團隊先後輔導,期望像是經營博物館一般經營自己的店家。然後觀光客來訪,參觀解說。

試問:我如何對七八十歲的公公婆婆說博物館的重要?我如何在一個青年、人力大量流失的農村,對其居民倡導博物館的價值?我如何對後繼無人的店家,告訴他們永續經營的意義?

台灣,請你告訴我:理想與熱情應該灑在哪裡?

Saturday, 12 July 2014

寫碩士論文有意義嗎

寫碩士論文有意義嗎?從學生的角度來說,只有在從這個過程中獲得訓練有意義。

指導一分碩士論文,要花極多的時間,也可以一分鐘都不花,或是只花最初三十分鐘,跟學生聊一聊。前者與後者的報酬,都是台幣八千元上下(也許有些學校更少)。

台灣的碩士論文口試,基本上不會當人,也就是說每個學生都會過,而且口試委員和指導教授之間的默契是口試後修改過的論文,指導教授看了就可以。如果你要他們一直修,不讓他們過,就是折磨你自己,「浪費」你自己的時間。同時,學生會恨你,恨你耽誤他們畢業的時間(話說這年頭我聽說很少人會感謝老師)。因此,放水的何其多,可想而知。

台灣的高等教育,有極大的問題。





Plagiarism

When I examined one student's thesis proposal a while ago, I told the student that the best way to write literature review is to put aside the book/article and then to write down what you learned/understood about the book/article. The student replied that as s/he did not know any better way to write about what the author had said, so that s/he copied and pasted the texts. I then said to the student that then it is plagiarism.  S/he did not realise that she had plagiarised.

台灣的高等教育出了極大的問題。



Thursday, 10 July 2014

My prediction of creative industries 4 years ago

Four years ago, I predicted that in 10 years' time, creative industries will no longer be an issue. Four years have passed.

Wednesday, 9 July 2014

How can one dislike them?


After the textile factory closed, they seem to have been up there. Since my uni is a catholic school, my plan is to move them to the campus.

Sunday, 6 July 2014

Comparing New York City to a Woman

"...I glanced at the one that was published, and when I saw myself comparing New York City to a woman, I knew beyond doubt that the piece was bogus" Paul Auster, Here and Now.

Thursday, 26 June 2014

張鈞文老師

不知為何想起我的國畫老師。

我小時候學了幾年的花鳥畫,老師是張鈞文,浙江人。老師家在象山附近的小坡上,外面寫著「教授國畫」的字眼。忘了哪一年夏天,媽媽帶著我去按了電鈴,老師說不收小孩子,但是媽媽硬ㄠ,老師不得不答應。

那個時候開始幾年,我的每一件衣服,幾乎都有墨汁。

我每個禮拜六下午到老師家,看老師畫畫;我有兩位同學,是老師的朋友,都是外省籍老師,一位師大附中退休,另外一位從桃園來。老師穿長袍,藍色的。老師的眼睛也是藍色的,和我們的褐色不同。前半個小時,都是看老師磨墨,這個半小時,配著蟬鳴,我經常打瞌睡,另外兩位也是。

竹子畫完畫蘭花,接著梅花和菊花。四君子完了之後,順序不太記得,但是記得畫了公雞、紫藤、葡萄、柿子、荷花、牡丹、蝦子、螃蟹、松樹。我最喜歡的是紫藤,但是我畫紫藤之前,從來沒看過紫藤。羊毫筆按下去,頓一下,紫藤的花瓣就出來了。由於老師的畫法是不用白粉,直接用水對顏料,所以這個水和顏料比例的掌握,非常重要,經常要先在另外一張紙上試試看。紫藤畫得美,感受得到輕盈,好像就像風在吹。

但是我筆下的紫藤,長得總像是葡萄。

後來我在倫敦,真正看了數大的紫藤,是在Hampstead。查了才知,紫藤原產自福建。

此時校園已經停課,研究室外,不時有蟬鳴。研究室內,是一堆待改的作業。原來是因為蟬鳴,我想起磨墨點頭的下午。


Wednesday, 25 June 2014

敏感

我從小就東看西看,視覺上很敏感;至於文字上,我的心態是過得去就好,情真即可。

Monday, 23 June 2014

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的驚恐

李師科、五股分屍命案、江子翠分屍命案、跳動72、法網。跳到鄭捷。

過度尊敬

當大學老師,且選擇走研究路線者,就是無止盡的讀書和(寫很乾的)作文,要喜歡這兩樣,才能勝任。台灣這個社會給大學老師過度的尊敬,我算是撿了這個便宜。

Friday, 20 June 2014

Do not

I said to my students: academic thinking sharpens your mind; but do not apply it to everyday conversation with your friends as sometimes it could be quite disasterous.

Thursday, 19 June 2014

"Why there is no Taiwanese artist/gallery in Art Basel?"

Because there is no market for either of both globally. 
And, this has nothing to do with diplomacy.

Wednesday, 11 June 2014

人心


人心是辛苦工作之後,買得起房子。
人心是選擇一輩子租房子,仍有保障。
人心是大學或研究所畢業,找得到工作,找得到的工作不是22k的工作
人心是我有信心,沒有中國大陸的舞台,我一樣有發光發熱、大賺錢的地方(分享給五月天和蘇打綠等台灣之光)
人心是工作不是燒盡了青春、然後頭也不回地放棄的工作
人心是我知道這個國家在朝著希望邁進
人心是我知道只要我努力,就會找得到舞台
人心是我知道貪官污吏會被抓不會被交保而且會被關很久很久
人心是我知道找工作靠實力不是靠關係
人心是我知道一分耕耘一分收穫是真的
人心是我知道從政者不是為了自己(要獲得第一任特首的地位等等)
人心是我知道商人蓋廟捐錢點光明燈照顧員工發高薪的同時沒有做髒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