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9 September 2010

文化統計之二: 文化統計不能委/痿/萎

文化統計是文化基礎建設,真的十分的確非常重要

國家為了治理與發展,各類統計非常重要,國家從各類統計中,推算國計民生的需要。從人類學上說,一國國力強,才有進行各式各樣普查(census)、統計的能力(as in Anderson's Imagined Communities, census, museums and maps are three institutions to strengthen the idea of the state)。普查又是其中最困難、成本最高者。因為普查不是抽樣,是必須向一個一個受訪對象調查,需要動員眾多人力、物力與財力。日治時期有普查、大規模調查,美援時期(1950-1965)也有。雖然都是殖民者便於管制與壓制的操作工具,但是留下來的技術,畢竟有助於台灣之後的發展。行政院主計處、經建會的各項經濟統計,顯然是好的技術官僚一代一代傳下來的結果。

但是博物館相關的文化統計在台灣,大約從民國八十年左右起步(年代待確定),發展下來似乎沒有像主計處之於經濟統計那麼成功。

跟博物館有關的文化統計,文建會成立之前是教育部社教司的業務,博物館今日沿用日治時期的傳統以及日治時期的統計,是放在社會教育之下。(雖然文建會已經成立,喬不攏的權力關係造成諸多國立博物館有些隸屬文建會、有些隸屬教育部社教司)。但是美援時期,因為美國政府沒有所謂的「社會教育統計」、只有「社會統計」,且美援的社會統計並不列入博物館這一項,因此台灣的博物館數量與調查,在國民政府早期接受美援治理台灣的情形下,並沒有清楚的統計數字與分類。(註:一個題外話:令人驚訝的是,早在一九五零年代美援初期,美國就已經把他們的社會統計方法傳授到台灣來,而且還有中英對照的年刊。)

話說博物館的統計在文化統計開始以來,恐怕就已是爛賬一筆。文化統計不似經濟統計這麼幸運,有美國人到台灣來教你做,恐怕一直以來是邊學邊改邊訂邊做。此外,拜新自由主義政府勞務外包之賜,二十一世紀發展出一個不幸的現象,就是把博物館相關的文化統計外包給不同的團體做。承攬這些業務的不同團體對於統計專業的掌握程度不同、對於博物館有不同的認識,就產生出很難比較、因此恐怕又不具意義的博物館數量與相關統計。

文化統計就像經濟統計,是一國發展的基礎(如果有人喊「文化立國」、「文化立國」的話),不可以外包-- 至少在現階段的台灣不可以外包。文化統計要像行政院主計處的業務一般、至少在中央部門有常設的局處主掌(地方政府發不出薪水者已非罕見,我們就不要為難地方政府)。

最後,用時下文化圈最流行的「文創」話題來支持我的主張:如果政府認真的在推動文創產業,文化統計更是重要,因為此時經濟活動加進文化活動中,要嚴肅、真正統計產入和產出,如何還能像過去一般模糊不清?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