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意產業專題】 (中級)
設計旨趣
本課程設計的目的有三: (一)了解創意產業在英國的起源、背景與發展,以及推動至其他國家的狀況;(二)創意產業的跨國比較;(三)探討創意產業在台灣發展的機會與限制。本課程期望學生產生理解、並分析創意產業作為政策和經濟活動的能力;此外,本課程企圖透過跨國介紹與分析、以及國際面的加強討論,訓練學生進行比較分析的能力,並藉此拓展學生的國際視野。
課程計畫
1. 創意產業、政策與發展(一)
2. 創意產業、政策與發展(二)
本單元首先介紹政策的意義,以及國家在文化政策、以及經濟/產業政策制定中扮演的角色,引出創意產業作為政策與活動的背景。接著,本單元介紹創意產業政策在英國發展的政治、經濟、文化背景、它在怎麼樣的背景下推展到其他國家、以及在主要國家發展的情形。除英國外,本單元將選擇數個特定國家,說明創意產業如何納入在發展軌跡中,成為重要的經濟活動。
3. 創意產業提問(一)
4. 創意產業提問(二)
本單元討論創意產業的 ”定義” 與 ”分類” 、以及它對經濟活動貢獻的討論,同時引出三個討論議題:
(1) 創意產業在跨國比較上的意義,以及計算創意產業貢獻的問題。
(2) 創意產業在政策的推行與實踐上,發生實質效果的可能。其中並牽涉各級政府之間,以及公、私部門的互動。
(3)創意產業與智慧財產權的問題。
5. 創意產業與創意城市
本單元首先說明城市在創意產業議題中的顯著地位,進而討論創意產業在刺激城市經濟活動、以及城市規畫與發展中的特殊性。
6. 創意產業在台灣(一)
7. 創意產業在台灣(二)
本單元以台灣為研究對象,探討創意產業在台灣發展的背景,目前的機會與困境。討論面向包括台灣的經濟發展、文化活動,以及不同政府部門介入、推動創意產業的方式與目前推展成效的討論。
8. 分組個案討論(習作與討論一)
9. 分組個案討論(習作與討論二)
本課程最後單元擬由學生分組,選擇任何一種創意產業的類項,設計個案,進行討論,作成期末報告。
書目摘要
Beck, A. (2002). Cultural work : understanding the cultural industries. London, New York, Routledge.
Department for Culture Media and Sport (2001). Creative industries mapping document. DCMS. London.
Florida, R. (2002). The rise of the creative class : and how it's transforming work, leisure, community and everyday life. New York, Basic Books.
Hall, P. (2000). "Creative Citie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Urban Studies 37(4): 639-649.
Hesmondhalgh, D. (2002). The cultural industries. London, SAGE.
Hesmondhalgh, D. and A. C. Pratt (2005). "Cultural industries and cultural polic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ultural Policy 11(1).
Malanga, S. (2004) "The curse of the creative class."
Porter, M. (2008). "Clusters and the new economics of competition." Creative Industries Journal 1(1): 31-46.
Pratt, A. C. (2005). "Cultural industries and cultural policy: an oxymor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ultural Policy 11(1): 31-44.
United Nations (2008). Creative economy report 2008. New York, United Nations.
Zukin, S. (1995). The cultures of cities. Cambridge, MA, Blackwell.
【文化、發展與全球化】 (初至中級)
本課程設計的目的是作為創意產業研究的暖身課程。本課程主要討論的是文化是在怎麼樣的背景下嵌入發展的範疇中;並且延伸討論,此一課題又如何跟全球化連結。
首先,本課程以文化為探討的起源,此一單元將介紹文化最基本的概念,接著探討文化活動的形式,最後連到文化各個層面中,與所謂創意產業相關聯的活動。此一部份有兩個重點,一是討論菁英與大眾文化的發展、區別、乃至兩者漸次混雜的面貌;其次是討論跟創意產業有關的文化活動。前者是傾向社會學的基本討論,後者則是在前者的基礎上,漸漸帶入經濟面向的討論。
第二單元是與上述討論平行發展的是對於發展的討論。本單元介紹,發展研究所關注的多重面向—包括社區、社會、文化、經濟等。主軸將先介紹先進國家發展的軌跡,然後帶出新興工業國家(包括台灣)的發展軌跡。接著,本單元將討論後工業時代,發展軌跡如何納入文化此一面向;以及與文化有關的諸多面向,如何納入(甚至取代)純粹商業取向的發展範疇,成為當今發展研究與實務上,不可或缺的一塊。
本課程第三單元,介紹全球化與上述兩者的關聯,目的在討論,全球化作為一個議題、觀念、以及發展狀態,它如何緊緊地和文化、發展兩個議題連在一起。本單元除了首先討論全球化在經濟與文化面向的重要性(以及差異性)之外,特別以台灣為關注中心,帶出一個地方(locality)的文化與發展,如何面對、適應全球化。尤其是台灣經濟發展的軌跡與當今困境、乃至政治的不確定性,對於文化發展的牽連與影響。
本課程屬於跨領域性質,期望能夠先和其它確定開設的課程進行整合,以避免內容重複,因此本階段不詳列課程計畫。
【博物館縱橫十講】 (初級)
設計旨趣
過去的三、四十載以來,沒有任何一個文化機構如同博物館一般,經歷了前所未有的的變動;也沒有任何一個文化機構 如同博物館一般,吸引了各個領域的人士的興趣。博物館的研究,始自人類學與視覺藝術;而今,來自社會學、建築設計、都市與區域計劃、組織研究 、教育與學習、政治與經濟研究領域等,均在博物館這個主題上,產出吸引人的學術研究、並且實現諸多令人驚艷的計畫。然而,以上的研究,散在個別的領域中,尚未發生整合性的教學。本課程擬由跨領域研究為取向,企圖引起同學對於博物館這個題目的興趣,並期望透過對於博物館的興趣,培養、拓展同學在人文與社會科學上,視野的廣度、與思考的深度。
課程計畫
1. 課程介紹
2. 博物館的經與緯(一) 博物館知識體系的考掘
3. 博物館的經與緯(二) 古今中外博物館
以上兩節擬由博物館的物件(objects)出發,從物件的所有者(ownership), 空間(space),觀眾( audience)三個層面,交錯地展現博物館的多重起源。透過此一介紹,期望學生能夠對於博物館這個空間、概念有最基本的認識。
4. 博物館、族群與國家:從物質文化說起
本節介紹博物館和族群、國家兩個概念之間的關係,以及它和兩者產生關聯的歷史背景、暨最初發展的情況。本節牽涉人類學對於族群概念的討論,並討論此一概念如何透過博物館的物質文化展現出來。本節由族群的討論展開,延伸至國家此一觀念的討論,因此帶出這一方面的政治學的基礎。本節期望能夠讓學生了解,博物館以文化、人類研究出發,它的起源與國家有密切的關聯。
5. 美術館的政治經濟學
本節且將經濟學原理中的最基本的供給需求概念,應用在藝術活動中;並且探討藝術創作、美術館、藝術市場、策展評論在各個藝術活動的環節中扮演的角色。本節並且介紹政府補貼藝術文化的基本概念,以及它帶來的社會意義與外部效果。
6. 博物館與消費社會:從文化到消費、從菁英文化到大眾文化
本節介紹消費社會的形成,以及它如何滲透到文化、博物館的層面裡。與文化消費平行討論的是,本節討論博物館加入文化消費的同時,它如何從菁英文化、或是教化機構,漸次擴大成大眾文化的場所。透過本節的介紹¬¬--- 諸如博物館如何從文化消費的活動中達到文化普及化、平民化的目的--- ,期盼引領同學培養多元向度的思考。
7. 博物館空間與建築:傳統、演變與更新
本節介紹博物館建築的演變,以及當今數個新博物館,以及現有博物館更新、改建的案例。包括Centre Pompidou, Musée D’Orsay, Louvre, Guggenheim Bilbao, Tate Modern, British Museum’s Great Dome, MoMA。期望透過本節的介紹,提供學生在建築與空間的基礎認識。並且由博物館建築,對照出二十世紀、與當代建築的發展。
8. 博物館在台灣(一) 日治時期至1990年代
本節探討日治時期以及國民黨執政時期博物館在台灣的發展,並且比較此一發展與歐洲傳統博物館發展的異同。日治時期方面,著重討論日本如何透過博物館展現它對殖民地的治理;以及博物館的誕生與發展對於台灣文化與社會發展的意義。國民黨執政時期的討論,以冷戰時期、以及一九七零年代後期以來的文化建設時期為兩個主軸,帶出討論。本節期望學生透過博物館,認識台灣早期的社會與文化發展。
9. 博物館在台灣(二) 1990年代至今
本節討論1990年代以來台灣錯綜複雜的博物館發展,如何受到台灣島內政治氣候、經濟發展變化的影響。以及博物館如何在此一背景下,接受日本與歐美的影響,發展成今日的面貌。討論的範圍,包括國立博物館、中型博物館,以及地方文化館。與上節相同,本節亦討論博物館在台灣特殊政治社會背景下,其發展和西方主流博物館不同之處。本節除承續上節目的,期望學生了解台灣本身的發展之外,也希望同學明白,博物館隨著外在環境轉變的概念,期望培養學生在思考上,對於環境變化的敏感度。
10. 藝術、電影、旅遊與博物館
本節以提高同學學習興趣為主要目標,以講者所認識諸多與博物館相關的文學、藝術作品、電影情節、以及旅行經驗,帶出博物館在文化地景中的位置。透過本節的介紹,期望能夠刺激學生,了解學習過程、與生活態度上”旁徵博引”的趣味。
書目摘要
Anderson, B. R. O. G. (1991). Imagined communities : reflections on the origin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 (Rev. and extended ed.). London: Verso.
Duncan, C. (1995). Civilizing rituals : inside public art museums. 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
Frey, B. S. (2000). Arts & economics : analysis & cultural policy. New York: Springer.
Giddens, A. (1999). Runaway world : how globalisation is reshaping our lives. London: Profile.
Great buildings online resource: http://www.greatbuildings.com/
Hooper-Greenhill, E. (1992). Museums and the shaping of knowledge. 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
Zeiger, M., & Tate, M. (2005). New museum architecture : innovative buildings from around the world. London: Thames & Hudson.
李國玄. (2006). 日治時期臺灣近代博物學發展與文化資產保存運動之研究. 中原大學, 中壢.
程佳惠. (2004). 台灣史上第一大博覽會 : 1935年魅力台灣SHOW 台北市: 遠流.
陳其南、孫華翔. 從中央到地方文化施政觀念的轉型. from http://www.taiwanncf.org.tw/seminar/20000429/20000429-4.pdf
【英美博物館與文化政策專題十講】 (中級)
設計旨趣
本門課的主要目標,是以博物館為關注主題,從觀眾、空間、政策、發展等面向,了解英美博物館的演進、以及現今的發展,並且了解它們如何影響了全球的博物館理論與操作。另外一方面,這門課並且從博物館出發,帶出文化政策與國家發展兩方面的議題。這方面思維的產生,來自過去十年至二十年來,文化與消費經濟發展互相影響,已成難以切割的局面。然而,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本課程企圖理出博物館 、文化政策以及與發展相關的脈絡。
選擇英美為專題的原因,在於我的研究認為,英美主導的新自由主義、崇尚市場機制的發展,是驅使博物館在觀念與實務面發生重大轉變的主要原因 。同時,和當今諸多人文社會科學類似,這是一門跨領域的課程。我從社會學的面向,探討消費與文化消費的議題。從廣義的政治學面向,探討政策背景與政策制定的問題、以及文化與國家兩者之間的關係。在地理學(或是更廣義的社會學)面向,我討論博物館此一機制,在英美引領的全球化影響下所發生的變化。
課程計畫
1. 通論---歐美引領的博物館潮流與聚焦英美的背景
2. 博物館與文化政策(一)
3. 博物館與文化政策(二)
以上兩節討論議題如下:
英國博物館與文化政策演變:中央、地方政府、與NDPB (Non-departmental public body) 的關係
美國博物館與文化政策演變:聯邦政府、州政府、非營利組織
政黨與博物館 --- 保守黨與工黨;民主黨與共和黨
跨國博物館組織及其角色
國際政治與博物館 --- 冷戰與【後九一一】
本二節期望藉由英美博物館、文化政策的演變,讓學生學習到如何將這個分析方法應用在台灣、其他國家、或是其他的區域。同時期望能夠透過跨國博物館相關組織的介紹,了解國際組織在這一方面的發展,以及台灣是否在這樣的版圖扮演著怎麼樣的角色。
4. 博物館的政治經濟學
本節討論以下三個議題:
政策背景:補貼的政治經濟學
社會背景:消費社會與博物館
私部門與博物館之間的關係
透過這三個議題,期望同學了解文化政策、博物館政策的形成背景、政策分析所需要考慮的面向。
5. 當今英美博物館議題:社會與族群融合議題 政策工具論
本節從介紹當今英美博物館所探討的議題,以及為何博物館會從一個文化、教育機構,轉變成多重政策目標的工具。本節從經濟發展、政府革新、以及文化傳統的角度,探討英國政府在博物館政策目標上的轉向。透過本節的學習,期望同學可以應用在針對其他國家的探討。
6. 博物館與創意產業(一) 創意產業、政策背景、跨國比較
7. 博物館與創意產業(二) 博物館與創意產業
本兩節介紹創意產業的概念與興起的背景;特別探討英國政府在創意產業上的推行,並且討論英國的創意產業政策移植到台灣,需要調整的部份。本兩節除了期望學生了解創意產業這個議題之外,並且認識政策移轉過程中,所需要加入因地制宜的討論。
8. 博物館組織變革
本節主要討論英國博物館的組織變革,以及它對其他國家博物館造成的影響(例如日本和台灣)。本節同時討論美國博物館的組織變革是否發生?若否,原因為何。透過本節討論,希望同學了解到博物館組織變革的背景與形成,以及為何有些變革成功,有些失敗。
9. 博物館、城鄉發展與與都市更新(一)
10. 博物館、城鄉發展與與都市更新(二)
本節討論一九七零年代以來、世界數個新博物館案,以及現有博物館更新、改建的案例—包括Centre Pompidou, Musee D’Orsay, Louvre, Guggenheim Bilbao, Tate Modern, British Museum’s Great Dome, MoMA等 — 以說明博物館內部空間的改變,以及博物館建築與都市空間的關係重新定義。期望透過本節的介紹,提供學生在建築與空間的基礎認識。並且期望透過博物館空間與建築的改變,更進一步帶出博物館建築、博物館展品、觀眾與環境的關係。
書目摘要
Adorno, T. W. (1975). Cultural industry reconsidered. New German Critique, 6(Fall), 12-19.
Alexander, E. P. (1979). Museums in motion : an introduction to the history and functions of museums. Nashville: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State and Local History.
Arnold, M. (1889). Culture and anarchy : an essay in political and social criticism (Popular ed.). London: Smith, Elder.
Babbidge, A., Ewles, R., & Smith, J. (2006). Moving to museum trusts: learning from experience. London: Museums, Libraries and Archives Council.
Bennett, T. (1995). The birth of the museum : history, theory, politics. 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
Bourdieu, P., A. Darbel, et al. (1990). The love of art : European art museums and their public. Cambridge, Polity.
Bianchini, F., & Parkinson, M. (1993). Cultural policy and urban regeneration : the West European experience. New York: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Bradley, K. (1997). The deal of the century - opening of the Guggenheim Museum Bilbao, Spain - includes interview with Thomas Krens - Cover Story. Art in America.
Department for Culture Media and Sport. (2004). Culture at the heart of regeneration. Online resource:
http://www.culture.gov.uk/reference_library/consultations/1092.aspx
Duncan, C. (1995). Civilizing rituals : inside public art museums. 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
Duncan, C. (2002). Museums and Department Stores: Close Encounters. In J.
Collins (Ed.), High-pop: making culture into popular entertainment (pp. 129-154). Malden, MA: Blackwell
Evans, G. (2003). Hard-Branding the cultural city-from Prado to Prad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 27(2), 417-440.
Frey, B. S. (1998). Superstar museums: an economic analysis. Journal of Cultural Economics, 22, 113-125.
Hesmondhalgh, D., & Pratt, A. C. (2005). Cultural industries and cultural polic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ultural Policy, 11(1).
Hewison, R. (1995). Culture and consensus : England, art and politics since 1940. London: Methuen.
National Endowment for the Arts. (2007). How the United States funds the arts. Online resource: http://www.nea.gov/pub/how.pdf
Prior, N. (2005). "A question of perception: Bourdieu, art and the postmodern." The British Journal of Sociology 56(1).
Wu, C.-T. (2002). Privatising culture: corporate art intervention since the 1980s. London: Verso.
Zimmer, A., & Toepler, S. (1999). The Subsidized Muse: Government and the Arts in Western Europe and the United States. Journal of Cultural Economics, 23, 33-49.
研究與教學
一、研究專長(一): 博物館與國家
我的研究是以跨領域的面向,探討國家與博物館之間的變動關係。我的研究指出,博物館和國家的關係從建構國族主義(nationalism)、教化人民兩者為始,擴大到當今的多重政策目標的關係。我首先建立一個論點: 博物館的在字義、空間、組織、與觀念上的多重起源,促成了博物館當今的多重演變。其次,我從西歐的歷史與經驗,探討博物館與國家的關係擴大的軌跡。我認為後工業時代的來臨、與文化消費的普及化,是此一關係擴大的社會背景;而政府政策的轉變,是造成此一關係轉變與擴大的主要驅力。我以英國為主要的例子,討論博物館在英國,如何因為政府轉向自由主義,採取激烈的政策手段,而發生前所未有的轉變(或說”革命”)。此外,我以法國與美國為例,補充說明,”傳統”與”制度”兩者,在當今博物館與國家的關係之間,仍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我的研究的另一部分是以台灣為例,討論國家與博物館的關係,如何受到西方經驗影響,以及台灣自身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背景,產生與西方不同的樣貌。我提出一個論述:台灣作為發展型國家,其博物館與國家的關係,自一九七零年代後期開始,即依附在經濟發展主導的各時期國家發展計畫上。同時,此一關係,又因政治氣候的轉變,經濟結構的調整,而變得駁雜。博物館與國家的關係,在西方與台灣經驗中,均得出從單一到多元的演變軌跡。同時,兩者間的關係與政治、社會文化傳統、組織制度緊扣,必須用多重視角審視,方才能得到完整的面貌。
我的博士班訓練在倫敦政經學院地理系,因此我對空間的演變,以及在博物館此一主題在跨國的比較,有較高的敏感度 (此處我把 “地理”放在 ”國家”範疇 (national parameter)上來說);此外,由於地理系對發展研究的關注,我因此得以在發展研究上得到許多啟發。倫敦政經學院的地理系非常自由開放,我因此選擇向來有興趣的博物館這個題目進行跨領域研究.。然而,在進入地理系、採取跨領域的研究取向從事博士研究之前,我的碩士研究、其後在私人機構進行的現代藝術研究、以及我的經驗均與視覺藝術有較大的關聯。我的碩士訓練來自私立紐約大學的視覺藝術管理研究所,接觸的領域包括二十世紀現代藝術、博物館與非營利組織研究。碩士畢業之後,我在藝術界與文化界有大約十年的經驗,此經驗多與視覺藝術有關。因此,我在博物館上的研究,處理較多與視覺藝術相關的議題 (例如美術館組織、政府對藝術的補助,以及私部門對於藝術的捐贈等)。此外,我大學來自經濟學的訓練,讓我對於文化與經濟的結合與相關議題上,有高度的敏感度,這也是我的研究方法中,以及教學設計上,經常帶出經濟學基本概念的原因。
二、研究專長(二)文創產業研究與教學
我在文創產業方面的研究與教學設計上有兩個方向,第一是專注於與博物館相關的展演設施對於文創產業的貢獻,第二是對文創產業這個議題,進行跨國的政策研究。我對文創產業最初的研究--”博物館與創意產業: 台灣的迷思”一文,發表在二00四年國際博物館學會漢城年會的中,我主張 ”超級巨星博物館”強調製造眾多經濟活動、為博物館帶來收入來源的經營形式,未必適合台灣大多數的博物館經營。我在二00八年美國文化研究學會年會,進一步以台灣作為發展型國家為探討方向,強調台灣的諸多大型博物館仍舊受到政府在政治、教育面為政策目標主導的前提下,較難發生以創造商機為主要目標的博物館經營效果。我在創意產業另外一個研究興趣是,以總體、發展研究的角度,研究西歐先進國家與亞洲國家在創意產業政策推行、政策制訂、甚至在立法促進的相關上的議題上,進行比較研究。這樣的研究背景,將會是我的教學課程設計重心。然而,我同時將會把創意產業的來龍去脈,在進行深度研究之前,向學生作一通盤的整理,以打下深厚的基礎。
三、教學方針
除上所述有關文創產業的教學研究方向,我計畫同時將設計課程,讓學生了解文化政策、產業/經濟政策,和文化、經濟活動之間的實質關係---而此二者之間,在台灣現今的發展情境下,尚有相當的差距。正是此一差距,足以提供豐富的教學材料。我認為,介紹創意產業此一議題給學生之前,必須以發展研究的各個面向為基礎而開展,創意產業的介紹才不會流於(各國)政策文字的閱讀。
在創意產業之外,我期望能夠透過博物館與文化政策的討論,讓學生發展多向度思考的可能。正因為當今博物館與文化政策,在政策與實際活動上,均已跨越純粹文化的範疇。如此的背景,恰好與創意產業研究的背景相當,相信這兩方面,同時可帶給學生發展跨領域學習與思考的可能。
另外,我也樂意進行”小品”型的課程設計與教學-- 例如開設 ”博物館行旅”、”藝術與旅行”之類的通識性、人文素質培養型的課程。我在台灣的工作期間,曾經在國家文官培訓所擔任類似課程的講座;若是學校在課程設計上,有這樣的需求,我樂意繼續開發這一塊可能會吸引眾多上課人數的課程。
最後,我認為學生的興趣與所他們付出的努力同等重要,因此在課程中,我會強調對作業的要求。在對作業要求的同時,我會對學生在作業進行中提供協助;我計劃透過參與小組討論的方式,幫助學生激盪想法、釐清研究方向。
四、未來研究方向
我計畫在未來的五年之內,對與創意產業此一議題,在發展研究的範疇裡,針對亞洲發展型國家進行深度研究。我的方向主要是從亞洲不同與西歐的發展軌跡,探討創意產業作為國家文化暨產業政策,在不同的發展軌跡、不同的政治、文化背景中,必須特別加以關照問題。我期望在一至二年內,以台灣個案,針對創意產業政策移植到台灣的問題,提出質疑,並發表在第一級的國際期刊上。
我的另一研究方向是,以我博士研究的分析架構,探討亞洲發展型國家--包括日本、韓國、與新加坡---,博物館與國家發展之間的關係。我首先有興趣的國家是日本:一則因為日本是發展型國家的典型,二則因為台灣與日本在文化發展上不可分的關係。然而,日本與台灣的博物館,又因為前者有蓬勃的企業、私人博物館發展,而與後者截然不同。無論是在文化政策研究的領域,或是在博物館研究的領域,未見對此進行比較研究者。此一計畫如果實現,將打破英美主導、以西方經驗與實務主導的博物館、和文化政策研究,因此提升亞洲到一個對等的平台。
-- END--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