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17 December 2010

Sylvester on Magritte

When David Sylvester talked about his career, he regretted that he spent too much time working on René Magritte's catalogue raisonné.

Monday, 13 December 2010

博物館與菜市場

故宮的觀光客以大陸觀光客為最多。今天上課的老師說,有些人抱怨故宮現在變成像菜市場。試問:只有菜市場和冷清清可以選,你要選哪一樣?如果今天我服務的博物館人多得像菜市場,我會高興得合不攏嘴。(當然,做得sophisticated一點,進行展館的流量控制以確保參觀品質,是絕對必要的。)

另一方面,十多年前David Sylvester 還在世的時候,我聽了他的演講。他說他最喜歡一個人在Tate的Rothko Room。我也是。


說到博物館像菜市場,下面這個照片像不像迪化街辦年貨的樣子?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copyrighted material

Sunday, 12 December 2010

創作活動的重複性 Repetition of creative activities

有些創作活動經常重複--不論是形式的重複、或是「中心思想」的重複,但是觀眾、聽眾、或讀者總不厭煩,甚至把這樣的重複看待成一種信仰。

有些重複的創作活動得到的效果則相反,觀眾、聽眾、或讀者說:Oh, not again!

Saturday, 11 December 2010

花博不正經之二

還好花博不會遇上颱風季節,不然就花風了。

博物館對博覽會說:

博物館和博覽會是non-identical twin。故宮的大英博物館特展覽對花博說:兄弟,你贏了!

這個贏面,從十九世紀的歐洲到現在,一直都是如此。

預告:花博在情人節的 catch words

當然是 「花情」了!

機場的廣告的反思

一個小時不到的時間,突然對機場的廣告發生反身性思考。在機場所見過度的政府宣傳,我想到了一個可能的解釋:因為要迎接大陸觀光客。

機場的廣告

如果第一次到一個國家旅行,一下飛機,從走道到過海關一路上的廣告幾乎都是政府的宣傳文字與圖片(欣欣向榮、安和樂利、風光明媚、還有很多外國人來投資之類的廣告),你是否會覺得到了共黨國家(中國的許多城市恐怕已不是這樣了吧)?尤其是當這些廣告標明是「新聞局」出品的時候?

這是因為機場的廣告私人企業不想買、或是機場不需要賣廣告?還是是因為百業蕭條,私人企業買不起廣告?

一下飛機,就見到對你一直熱情招手的政府,不是很怪嗎?

文創與全民運動:「佛羅里達是個騙子」之二

上次聽個報告,說西雅圖如何是個創意城市,然後台北可以怎麼學。所有的報告,都拿佛羅里達的指標,宣稱自己所討論的城市多麼有創意,尤其是拿同性戀人口/指數來說。我建議以後寫來寫去只寫這種東西的學生,老師要給他們零分(同時,教來教去只講這些的老師,學生要給他們零分)。

就像上次的演講那位來自北愛的青年所說,台北對於同性戀者的包容程度異常的高。在這個方面,我想紐約、倫敦、舊金山之外,恐怕就是台北了(不,即是在倫敦,也很少見到在捷運、公車上旁若無人地親熱的同志人口,如在台北所見)。

那麼,我們是否緊接著說:台 ﹏ 北 ﹏ 很 ﹏ 創 ﹏ 意?

Friday, 3 December 2010

文創與全民運動:「佛羅里達是個騙子」之一

今天在兩個不同的演講聽到有關「創意產業」的議題:一是關於創意城市的報告,一是城市有關的演講。我確定了一件事:佛羅里達大概是繼Kotler之後,文化行銷的神主牌。

學生引佛羅里達、問創意城市的問題(約莫是某個城市要怎樣成為創意城市)時,一位教社會學的老師說:「佛羅里達是個騙子」。

我沒有膽量說佛羅里達是個騙子;但是,佛羅里達可能恐怕真的有點騙錢的嫌疑。近來我逛到他到Vermont去演講,說是對於該州可以如何用什麼什麼來刺激經濟活動提出建議。

"From Creative Cities to Creative Nature",恐怕是他下一本書的書名。

話說我二零零八年參加一個文化研究的會聽到一個senior academic批評佛羅里達,這位恐怕是Marxist(我可以把他名字找出來)是佛羅里達博士論文口試的committee member(Florida的博士論文就是他後來的東西),他說那時候committee discussed whether to pass him or not.

"We wanted to shoot him." 那位口試委員是這麼說的。

(待續)

Wednesday, 1 December 2010

小時候的國立歷史博物館

台灣有個國立歷史博物館,位在台北市第一個cultural cluster「南海學園」中。除非日治時期殖民政府在台北市規劃、興建過文化園區,否則依據我有的初步資料,大膽地在此說南海學園是台北市第一個文化園區(但這不是本篇的重點)。

國立歷史博物館是當初國民政府的文物從大陸遷台後成立,藏品來源和故宮不同,又因諸多政治關係喬不攏,自成一館。但是,相信大多數的人不會記得國立歷史博物館裡面有什麼收藏。

從小時候到中學時候的國立歷史博物館,有個「原始人山洞」(不知有沒有人知道正確名稱?)。基本上,那是一個描述原始人(可能是山頂洞人、或是北京人)生活的3D迷你主題「樂園」。進去那個有點長的山洞(或說隧道)後,可以在昏暗的燈光下、甚至黑暗中,看到等身大小的諸多原始人模型,生動活潑。有展板說明他們怎麼生活,包括他們如何鑽木取火等。至今我仍記得那裡面的柴火聲,以及模擬柴火一明一滅的霓虹燈。

摸黑走在隧道轉彎處,冷不防一個原始人站在轉彎處等著你,嚇你一跳。

我小時候沒有去過主題樂園,那時候有人去六福村野生動物園,我已羨慕得要命,甚至還有人去東京剛開幕的迪士尼!我的主題樂園經驗,就是國立歷史博物館裡嚇人的山頂洞人。

Sunday, 28 November 2010

從那裡到高美濕地

話說從港區藝術中心開車不遠,可到高美濕地。我在那裡工作的幾個月裡,中午不知道去哪裡,開車亂晃到高美濕地。亞熱帶的冬天二十幾度,吹海風,前後左右是空無一人的濕地,遠處牆上有斑駁的軍事標語。

博物館展覽與防盜器

多年前我第一次當公務員,分發在台中清水。那裡有個台中港區藝術中心,腹地很廣,景致也不差。這個港區文化中心說是台中港火力發電廠捐錢蓋的,我在那裡有幸參與了一檔拿破崙展。

港區藝術中心當時有裝有Chubb盒子的保全。後來我才知道展品四周的保全沒有開,我問警衛為什麼沒有開。警衛說,這個一開,那麼整個展場(保全防盜器)「就會一直叫」。

Wednesday, 24 November 2010

可口可樂博物館和墨西哥

桃園有個可口可樂「博物館」,在可口可樂廠辦的頂樓。

這裡面展覽的東西,跟世界各地Hard Rock Cafe掛的東西差不多,沒有真假的問題。另一方面,這種非常精明的跨國企業,在行銷上非常懂得和當地歷史連在一起,我們因此也在這個博物館看到可口可樂在台灣的業務如何跟台灣的經濟發展一起成長。

可口可樂博物館有定時導覽,我們去的時候有安親班的、有南部遊覽車上來的,預約滿額。導覽小姐好心幫我們擠進預約單裡面。導覽小姐非常盡責,應該大學團康經驗非常豐富,我給她打一百分。她問問題,給獎品,小朋友回答非常踴躍。

其中有一題是:「可口可樂在全世界那個國家賣得最好?」我默默地在人群中說:「墨西哥。」導覽小姐當然沒有聽到我的默默,她大聲地說:「大家一定想不到,不是美國,是墨--西--哥--」。

我從墨西哥朋友那裡聽來:在墨西哥,國家的基礎建設做得不好,自來水比可口可樂貴,一般人喝可口可樂的、比喝白開水的多。

Thursday, 18 November 2010

Notebooks. The Bund. Benjamin in Shanghai.




When you agree to wear the gloves to look through the words/graphics on the notebooks, you enter the agreement of worshipping them like religious objects. Despite the fact that the ultimate goal is to induce you to buy the notebooks, it is a beautiful exhibition. More often than not, luxury consumption is disguised with  art exhibitions, especially contemporary art exhibitions. 

Tuesday, 16 November 2010

A few notes on ICOM, Taiwan, and ICOM in Shanghai

ICOM (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Museums) is quite like the UN in the way that it is more a political forum than an academic one.

ICOM is not quite like the UN, as its membership is not restricted to nations. Thank to this, Taiwan as a country gets some exposure there by joining the INTERCOM committee (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n Management) and securing a seat on the committee since 2004/5. The Council for Cultural Affairs in Taiwan is the governmental body backing up Taiwan's seat on the committee and has made lots of efforts to promote Taiwan's museums and museum professions in that committee.


China is the second Asian country hosting ICOM conferences. South Korea did it in 2004 and, according to museum professionals there, the museum development in South Korea has progressed a great deal since its organization of the meeting in 2004.

China took ICOM conferences in Shanghai seriously. On the excursion day of ICOM, there were police cars leading tour buses and clearing the traffic. Being on one of the buses, I felt so privileged.

Monday, 15 November 2010

Bamboo scaffolding in Tianzifang, Shanghai 田子坊的鷹架






博物館大型展覽的都會性

 Why do blockbuster exhibitions take place mostly in large cities?

博物館有很多種,在不同規模的城市者有之;在鄉村、荒郊野外者有之。博物館的展覽也有很多種,但是大型的博物館展覽多是發生在大城市裡。

我們看到的巡迴展,在美國境內來說,展覽地點不出紐約、華盛頓特區、舊金山、芝加哥,或是各州的大城市。國際展的話,巡迴的地方,也多是在大城市裡(例如,許多國際巡迴展,在亞洲的首選地點是東京,現在可能外加上海、甚或以上海取代東京)。首先,城市中的博物館規模較大,有較多的人力物力財力辦大展覽。其次,大城市能夠吸引的觀眾人數較多,除了城市裡自己的觀眾,還有來自城市附近的觀眾。第三,城市裡的大型展覽,較可以吸引流動性的觀眾。城市有很強的流動性,人來來往往、進進出出,這樣的屬性,是非城市的地區所沒有的。

以上三點,跟城市的人口、流動性、還有豐沛的經濟活力有關係。當今辦大型展覽要的是人潮和經濟活動,那就必定在都會發生。又,如果城市眾多的人口沒有足夠進行文化消費的能力,那麼大型展覽則未必會帶來太多的經濟活動。

最後,展覽的品質是叫好又叫座的先決條件。但是展覽的品質,在不同的地理、文化情境中,畢竟是個相對的概念,這個又可以講很多。

Wednesday, 27 October 2010

文創與全民運動:英國呢?

Are creative industries popular in the UK?

這裡有不少人問我:英國老百姓對於文創的反應如何?

我回答的第一句話是:文創在台灣是全民運動,但是至少在我最熟悉的倫敦並不是。我們只能說,英國工黨政府極為成功地外銷了文創這個政策,但是它在英國「風行」的程度,絕對不是在台灣這般。

文創在台灣,是很多的口號推動、是很多的政策(甚至立法)、是很多的希望、是很多的預算、是很多的官方民間與學校開的課程與活動----這些加起來,就叫做全民運動。而以上的很多,很多都沒有在英國發生。

Saturday, 23 October 2010

CAMOC conference, ICOM Shanghai: abstract of paper in English and Chinese

link to CAMOC

City and museum renovation


Since the Guggenheim in Bilbao transformed the whole city, there has not been another museum project on so great a scale. However, either because of the museums’ role in a city’s economic system, or because of the need to fulfill a government’s multiple objectives, museum renovation projects of various scales have been highly popular over the last 10 to 15 years.

However, for museums with long histories and located in old cities, museum renovation projects can often be highly challenging as the buildings themselves are historical sites or of particular significance, and the urban landscape cannot be changed easily.

Starting from this point, my research explores three museum renovation projects that have greatly transformed the museum space from inside: the recently renovated Ashmolean Museum in Oxford, the British Museum’s Great Court project, and the Museum of Modern Art’s renovation project in New York.

These three highly successful projects did not change their museums’ external appearance, nor did they intervene in the urban landscape. I would like to discuss how the projects transformed the museum space and enhanced the visitor experience, while preserving the museum building’s connection with the city landscape, and the city’s history. These would be good examples for fast-developing countries which sometimes have the tendency to demolish everything old and build anew from scratch.


城市与博物馆更新
自从古根汉毕尔包分馆的兴建改变了整个城市之後,尚未有第二个规模如此庞大的博物馆兴建计画出现。然而,过去的十至十五年以来,或是为了要让博物馆成为刺激城市经济活动的一部份、或是为了要符合政府对於博物馆多功能目标的期望,各式各样的博物馆的更新计画显然已蔚为风潮。

同时,对於历史悠久、且位於旧城市中的博物馆,进行博物馆更新计画经常是充满挑战性的:一方面是因为博物馆建筑本身就是古迹、或是有特殊的意义;另一方面是因为既有的城市景观无法轻易变更。本次研究以此为出发点,探讨三个使博物馆内部空间大为改观的更新案例,这三个计画包括新近完成更新的牛津的艾许莫林博物馆、大英博物馆的大中庭计画、以及纽约现代美术馆的更新计画。

这三个非常成功的博物馆更新案例并没有大幅度改变博物馆的外观,也没有改变城市景观。本次研究讨论这三个案例如何转变博物馆的空间、增进观众叁观经验,同时如何保留博物馆建筑和城市景观的关系。期望本研究的讨论,对於快速发展的国家倾向将现存建筑物拆除、建造全新博物馆的方式,提供另外一种处理方式。

Monday, 11 October 2010

小國與文化發展之芻議一:整合管理資源

Notes from a small island/country: enhancing cultural development by consolidating resources in the public sector

台灣是個小國,資源有限,文化資源也有限。政府提供、掌握、並且分配大多數有限的文化資源。在博物館這一塊,二十一世紀初期發展的地方文化館是中央政府一連串、有計畫的博物館計畫(地文化館的定義一直不清楚;基本上,創造它的文建會把它算成博物館。雖然有些地方文化館真的不能算博物館。針對此可以進行很多討論,但不是本文目的)。這個計畫在政治與文化上有良好的立意,但是產生了一個很基本的問題:博物館的建設和社區資源有限的本質,是不相容的。博物館需要很多專業的資源,而此間關鍵在於:社區規模大多太小,並不是供給這樣資源的單位組成(unit)。

那麼現在這麼多的地方文化館要怎麼辦呢?作法之一是積極整合資源來補救這種博物館設施過度分散的狀況。這就像海運的時候,整合不同來源、目的地相同的貨物在同一個貨櫃中--所謂的「consolidated shipment」--,以節省運送成本一般。

Wednesday, 6 October 2010

Bamboo, scaffolding and art: Doug and Mike Starn on the Met roof garden

Doug and Mike Starn's Big Bambu on the Met roof garden

Long time ago, bamboo poles were used as scaffolding at construction sites in Taiwan. This is the first time I see so many bamboo poles in the West. The possibility of art is infinite.

copyrighted material

copyrighted material

copyrighted material

copyrighted material
copyrighted material





Tuesday, 5 October 2010

Inventing culture: barbecuing on the mid-Autumn festival in Taiwan

Twenty years ago, barbecuing was not popular on the mid-Autumn festival in Taiwan. Since I-don't-know-when, barbecuing has become part of the festival, in addition to the long tradition of eating moon cake.

We are witnessing cultural tradition and heritage being invented in Taiwan during our life time.

Friday, 1 October 2010

The inspiration and aspiration of the cultural development in Taiwan: Japan, the US, France, and the UK

日美法英:台灣文化建設的榜樣

I would say Japan, the US, France, and, in recent years, the UK, are the sources of inspiration and aspiration of the cultural development in Taiwan.  Japan the earliest, and the UK the most recent. Japan and the US remain the dominant sources of influence on Taiwan's cultural development (,and development in general).  The influence from France is more ad-hoc.  The UK's influence comes from two strands: creative industries and museums.

Monday, 20 September 2010

博物館餐廳有老鼠!

A rat in the Gamble, Poynter and Morris rooms, V&A, 2000

這是十年前在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s cafe 早上喝咖啡的時候發生的。Gamle, Poynter, Morris這三個廳連在一起,我忘了當時坐在那一間。那個時候V&A在這一端的餐廳(另一端的餐廳在博物館的角落,很難找)還沒有擴充整建,除了家具,全部仍是十九世紀的味道,跟現代設計比幾來,氣氛有一點厚重。

記得那是個典型的陰雨天,我坐在餐廳想稿子。冷不防,一隻黑色動物迅速穿過餐廳,我反射性地把腳抬起來。沒有人發出驚嚇聲,大家簡短地交換了驚嚇兼不可思議的眼神之後,又都安靜地、好端端地喝著他們的茶或咖啡。

Sunday, 19 September 2010

博物館與文化消費之三:雖然蓋「六星級」的餐廳並沒有錯...

命題三:蓋六星級的博物館餐廳、賣高檔博物館商品並沒有錯

這個命題跟台灣文化建設發展的困境相關。台灣(包括與博物館相關)的文化建設充滿諸多斷裂,包括我們的博物館一跳就跳到興建六星級的博物館餐廳、找名設計師開發博物館商品。從哪裡一跳而起呢?從一切都很原始的狀況一跳而起。

以前的博物館餐廳或是賣店,算是隨便賣賣,可有可無。各個博物館的商店和餐廳屬於該館員工消費合作社管轄。博物館的員工屬於員工消費合作社的當然社員,合作社有理事、監事管理,均由博物館館員擔任。合作社歲末有盈餘的話,就分給員工(不知道現在這個制度改了沒有,聽說曾經被挖出來爆料過:博物館商店的盈餘怎麼會進員工口袋?)。說隨便賣賣,是真的。以前參觀新公園省立博物館的時候,看到博物館商店賣一種放在手掌心繞來繞去的、一組兩粒的銀球,這應該是為了嘉惠新公園早晨運動的民眾推出的商品。另外,平常做展覽,一般情況多會出專輯(畫冊);畫冊出版不是為了賺錢,是為了作紀錄、並分送給各級機關學校圖書館。印刷廠多印幾本的成本很低,就也放在合作社湊合賣一賣。後來西風東漸,行銷、管理等觀念急速湧進博物館界,國立博物館經費充裕者,就開始新建餐廳和賣店。

這其中發生一個問題:博物館有些新建的餐廳價位過高,令一般人消費不起;而一般價位的餐廳,不是規模大幅縮減、就是消失。

這是文化建設的斷裂:追趕西方先進的潮流與實務,有六星級的餐廳讓我們覺得很驕傲的同時,我們忘了照顧最大多數的群眾。我記得前兩三年在故宮,除了六星級餐廳,只剩下很小的一個區塊賣微波爐加熱套餐,仍不算平價,至少比起麥當勞超值全餐仍貴很多。不知道現在的狀況有沒有因為陸客觀光人數遽增而改善?

Saturday, 18 September 2010

看到老房子和鷹架,不能說「在在顯示當地對於文化資產的保存與認同」

(颱風來襲)忍不住還是寫一下。這一段也是在一個關於英國的報告上看的。

「...到處可見到正在修復的建築物,建築外觀都有完整的修護工程應有的鷹架防護措施及完整的告示標誌,在在顯示當地對於文化資產的保存與認同。」(此段文字配合的照片,是某著名遊覽勝地的房子、鷹架、和架鷹架公司的牌子。)

英國天候多雨陰濕,大多數的房子在夏天整修,因為只有夏天比較多晴天。清房子的磚牆或是石牆很重要的基本工作是把牆面的青苔、霉、塵垢油漬等去除,一定要在不下雨的時候進行,晴天又更好。這樣的工程,一定要架鷹架才能進行。鷹架工程大者,怕被破壞、或者有壞人爬上鷹架到房子裡面做壞事等,因此再加上防盜監控。工地告示牌,則當然是必須。

看到老房子、鷹架、告示牌,就因此下像是「在在顯示當地對於文化資產的保存與認同」一般的結論,我覺得是太扯。基本上,不論是不是文化資產、不管建築物是不是Grade I或是Grade II,修房子就是要這麼做。雖然這篇報告比較那個「驚險刺激」的報告,算是用心的,但是下這樣的結論就真的有點離譜。

Dilemma of cultural development in Taiwan 台灣文化建設與發展的困境

如果用半句話來說這樣的困境,就是:衝突與斷裂。(很短吧!)

I heard that people prefer catchwords instead of a long essay which often put them to sleep. The dilemma of cultural development in Taiwan lies in its conflicts and disruptions.

Thursday, 16 September 2010

Who gets what

I would say cultural policy studies is also about "who gets what".

公務員的出國報告:「此行是有生之年旅行經驗中最難忘、也是最意猶未盡之處」

這是從一個公務員出國報告網站剪貼下來的,不是我寫的。但是跟上篇理由一樣,我不敢寫出處:

「北歐三國十天之行,兩人半自助式參訪行程,緊張刺激。歷經搭乘飛機、豪華郵輪、接駁巴士、高山火車及峽灣輪船等精彩的交通工具旅程,雖然部分博物館在冬季維修,不對外開放參觀,但這趟行程能全部體驗世界遺產、自然(文化)景觀、歷史性建築、聚落、北歐人文風情等山川大地風光的文化之旅,真是難得所見,由旅行中認識新文化是生活中必要的,且是靈感的泉源。此行是有生之年旅行經驗中最難忘,也是最意猶未盡之處。」

如此詞情懇切的出國考察報告結語,我有三個心得:
1. 半自助、緊張刺激、歷經不同交通工具的旅程,比較會產生有生之年最難忘的旅程。
2. 納稅義務人全額支助以上旅程,可藉由提供公務員終生難忘的旅行經驗,而提升國家文化發展。
3. 為壯大國家文化建設暨慶祝中華民國百年誕辰,自民國一百年起開辦中華民國各級機關公務人員旅行文學獎,提供獲獎人員終身每年免費出國考察。

公務員,你的出國報告抄錯了!

現在行政院政府出版資訊網的公務員出國報告都要公開,日前逛到這一兩年出的一篇圖文並茂的英倫遊記(出國報告名稱當然不是遊記。但是因為我貪生怕死,不敢把該報告的出版名稱在此寫下來,免得從今以後終身永遠接不到計畫、被公部門當作拒絕往來戶),看了其中一段,是我多年前書裡面寫的,一字未改、原原本本被抄錄下來。該書2001年出版,距今已經有九年了,那個資訊很早以前就已經不能用。不知道這位公務員有沒有在抄別人的東西之前,自己先做一下功課?

但是我要說,這篇報告比起同一類別的公務人員世界各地遊記報告書,還算水準以上的。有些一看就是網站抄的、連改都不改(例如中國大陸的用語)。我看了一篇長達四五十頁的報告,你知道重點是什麼嗎?四個字:「值得借鏡」!(全報告心得建議只有兩到三頁,沒有受訪對象,只有跟當地駐外代表的合照。)

讓我們闢一個網站,票選「最爛公務人員出國報告書」、「芭樂公務人員出國報告書」。

Wednesday, 15 September 2010

Doing cultural policies in Cultural Studies: is it possible?

Several fundamental issues involved


一般而言,文化研究的傳統是研究民間、民生的諸多文化現象、活動。政策並不是文化研究主流所關心的事情;雖然Cunningham, McGuigan, 甚至Bennett都曾經闢文談論在文化研究的領域研究文化政策的方法與可能性。但很清楚的是,政策從政府出發,政府或是國家是當然的主角(--可能還有其他主角)。文化研究如果曾經提到政策,那是用來作為鋪陳的背景(例如Thatcher administration之於Hall)。That is, policies largely exist and remain in the background of Cultural Studies. 不然就是另外一種情形:文化研究討論國家如何透過機構、政策工具、以及其他無形的東西控制人民(這是傅科研究者最擅長的中心思想,容我另外討論。)

這不是誰對誰錯的問題,只是關注的面向不同。我的研究整理出:Cunningham提出的論點是,從上往下的政策發展、以及從下往上的文化研究傳統,應該同時顧及。我想這是最理想的狀態,但不是最pragmatic的狀態。從傅科的角度出發,Bennett不同意由上往下或是由下往上的二分法,而是主張所有面向的討論,因為文化是discursive formation(傅科主張所有牽涉權力結構的東西,都屬於discursive formation)。McGuigan跨文化研究和文化政策,比較是文化研究的取向、但是可以跟政策對上話。還有在Leicester一地教書的Gray(不是那個博物館研究的學校),他則幾乎只做英國文化政策,做得很詳細。

基本上,從文化研究基本教義派的角度來探究文化政策、或是博物館相關的文化政策有個危險,就是落入「市場機制是惡的、新自由主義是惡的、政府刪文化預算是惡的、資本家是惡的、博物館收門票是惡的(甚至是違反基本人權的)、政府和資本家是市場機制下犧牲大眾的共謀者」的意識型態中。如果是這樣的話,那麼跨領域的對話很難開啟、更不要說會有進展。但是,我要說的是,這樣的聲音會永遠存在,存放那個聲音天線、發射台的山頭會永遠存在。當開武林大會的時候,那個山頭的掌門人就會出現(我這輩子沒有看過一本完整的武俠小說,要怎麼措辭,請看官再告訴我)。

文化研究很廣、很難定義,但我知道它關心的是民間與民生,很多是從批判主流勢力出發(不管這個主流勢力放誰來當主詞)。那文化政策研究不是這樣,文化政策研究是去瞭解政府為什麼會這樣、為什麼會那樣。但是,文化政策研究絕不是把文化創意產業第一項到第十三項的定義寫出來、然後google各個國家的文化創意產業政策白皮書,再把各個國家的第一項到第十三項或是第十四項寫出來交差了事;或是交差了事之外,湊成一本書賣給準備各種國家考試的焦慮考生(我曾經當過焦慮的考生)。那樣的話,就是一個笑話:不止會讓文化研究基本教義派人士看笑話、也會讓認真研究社會科學的人看笑話。

如果世界是完美的,那麼就是同時把政府和社會(government and society)都寫進去。當我這樣寫的時候,綁白頭巾的傅科學者就會生氣地說,這種二分法是不對的(the state-society binary is wrong),因為兩者隨時隨地都在互動,and new dynamic always emerges and thus there is no such divide. 如果有些文化研究的人仍是這樣認為的,那麼對話就更加困難了。

講個實際的情形:在西方分工很細的狀況下,誰做文化研究、誰研究文化政策、誰在公部門實際當policy makers多有清楚的分工。台灣因為規模本來就比較小(with limited capacity),要有這樣的分工很難,變成很多角色都攪在一起。This is fusion (or confusion?) of identities/roles.

Tuesday, 14 September 2010

ICOM triennial in Shanghai: Nov. 7-12, 2010

http://icom.museum/general-conference2010.html


This will be the third time I attend the meeting. Almost six years have passed. The registration fee is three thousand nine hundred RMB (3,900 RMB). The monthly wage of a person working in the assembly line of the Taiwan-owned company Foxconn (in a well-off part of China) is 2,000 RMB per month starting in October 2010, which is an 120% of increase from 900 RMB in June this year.

Monday, 13 September 2010

台灣博物館觀察之一:奇特的導覽員制度

台灣較大型博物館的展場上,有奇特的導覽員制度:除了警衛之外,大多數的時候有女性坐在展場一隅看展場、擔任解說員。預算夠的時候,這些導覽員是正式編制的員工;然而,據我所知,有些博物館已經改成用義工取代。

諸位可看過世界上任何一個先進國家(我說先進國家,是因為先進國家才有先進的博物館發展),有如此奇特的導覽員制度?沒有。為什麼要浪費人力請碩士畢業的人開館八小時輪班站在那裡?一天裡面有幾個人問他們問題?展場已經有了警衛,展覽需要的時候有audio-guide on demand,他們的角色到底是如何?

是這樣的。當初故宮在台北,雇用穿著像是華航空姐的女性(當然是穿旗袍、沒錯。近幾年沒有搭過華航,不知道華航空姐制服改了沒有)在展場接待賓客:尤其是外賓。大家大概看過很多黑白照片,某某官員陪同某某美國參議員(或是眾議員)參觀故宮,照片一角,多會照到笑容甜美的導覽小姐(註:要能操英文)。這是在這樣的政治環境下,故宮的導覽員一直存在。導覽員既然成了用人管道的一部份,就因習下來。到了北美館成立,由故宮的秘書調去擔任館長的時候,北美館於是也有了導覽員制度。故宮的導覽員怎麼任用我不知道,北美館的導覽員許多是念藝術學校畢業的,大多數人有碩士學位(就算是十幾年前進來的時候沒有碩士學位,經過在職進修現在都有了),敘薪比照大學講師。

時代變遷,已經沒有參議員眾議員為了堅固中美邦交來訪(除非他們搭錯飛機),如果從人盡其才、盡其用的觀點來看,如何能把一天開館八小時的碩士人力消耗在等觀眾來問問題、或是偶爾接待外賓的展場?更尤其是大多數展場既然已有警衛的配制、為何仍要有導覽員?

因為因習的制度非常僵固、很難改變。改變要修法、修法要擬草案、配套、接受質詢、defend等,更又不知道會因此得罪多少人,等到過了,不知道已經多少年,完全是吃力不討好。不如把這個時間與精力拿來蓋六星級餐廳、廁所、接大展覽、公關活動。

Museums and society in Taiwan

Institution matters

Many museums in Taiwan are governed directly by different levels of governments and, just like any bureaucracy, their institutional structure is mostly rigid.  They do not respond to the changing society fast and many of them stay in their comfort zone -- just like any bureaucracy.  Having said so, there are some exceptions. Some national museums (-- National Palace Museum as the representative case) and the Taipei Fine Arts Museum in the capital of Taiwan are comparatively more flexible in adopting enterprise culture, and holding large-scale exhibitions. This is not because the national museums and the Taipei Fine Arts Museum have a different institutional structure, but because they embrace the managerial style much more than other public museums by responding more to social changes, or the global trend of museum practices. National museums (-- especially National Palace Museum) and the Taipei Fine Arts Museum are cultural gateways of Taiwan. Good presentation is essential to promote the country.

Globalization and museums: both about compression of space and time

In the museum space, the idea of space and time is compressed (and, sometimes, frozen) when  museum objects across different time and space are put together. Harvey sees globalization as time-space compression, which I think refers more to a dynamic process. 

Harvey 主張全球化是一種時空壓縮的狀態。沒錯,全球化是一個充滿速度感、且變動的過程,這種快速壓縮了時空。我認為,博物館亦是關於時空壓縮,但是此處的時空壓縮,是指不同的時空壓縮下的展品、與展品呈現。

Research statement

Doctoral research
My doctoral research adopts a cross-disciplinary approach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ates/governments and museums. I argue that one common feature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ates and museums across countries, that of museums representing the idea of the state, and of thereby civilizing citizens, has expanded significantly to now encompass multiple objectives. I point out that the idea of the museum itself is of a protean nature; and this has contributed to the museum’s highly dynamic presentation since the last two decades of the 20th century. Secondly, based on Western European practices, my research identifies the advent of post-industrial society and the prevalence of cultural consumption as crucial factors leading to changes of the state-museum relationship. Meanwhile, based on UK practices as a representative case, I argue that the government’s radical policy changes under the flag of Neoliberalism and New Public Management are the driving forces contributing to these unprecedented changes in museums. In addition, I use the cases of France and the US to further demonstrate that among the Neoliberal influences on museums, socio-cultural traditions and institutional structures are the main factors in determining the degree of the state’s adoption of Neoliberal instruments.

The second part of my doctoral research is an in-depth case study of Taiwan, and of how the state-museum relationship in Taiwan has been influenced by Western practices (including Japan’s colonial governance of Taiwan that was modelled on the West), as well as Taiwan’s own political, economic and socio-cultural trajectories. I propose the argument that, since the late 1970s, as a “developmental state”, museum development in Taiwan has operated under various highly centralised national economic plans. Meanwhile, the state-museum relationship has been subject to the state’s different political agenda, and economic objectives, as society changed. My finding is that the state-museum relationship has developed from one with a few objectives to one of multiple-objectives and is highly dynamic. However, the chang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must be scrutinized from multiple perspectives –mainly from political economy, institutional structure, and socio-cultural tradition– in order to see a complete picture.

Current and future research interests
My early research on museums before my doctoral research questions the museum’s contribution to the economy (Chu, 2004). Based on the Taiwan case, I argued that only “superstar museums” have the capacity to generate substantial economic activity; while most museums in Taiwan were of medium or small scale with few star collections to attract large visitor numbers and therefore their contribution to economy was limited. However, as museums’ functions expanded and as the government promoted cultural tourism much more than before, I modified this point of view in a later research paper (Chu & Chang, 2008), suggesting that the contemporary trend of incorporating education, and culture to leisure activities have made small and medium sized museums a part of the tourist network and helped stimulating the local economy. Pursuing my interest in museums’ contribution to the economy, and government museum policy, I plan to expand my research further by putting museums in the development studies in various national contexts. The countries I am interested in exploring further are other developmental states including Japan, South Korea, or Singapore; and regional governments of China (given that economic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 are highly uneven and basing discussion at a national level in China would not be appropriate.) I intend to test how the framework I set up in my doctoral research needs to be modified and supplemented.

Secondly, based on my research on museums and globalization (Chu, 2007), in which I discussed the global businesses of establishing branch museums, I am keen to explore further how, under the sway of globalization, museum practices, policies, and museum architecture led by advanced economies have influenced other localities.

I am currently conducting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ree museum renovation projects - the recently renovated Ashmolean Museum in Oxford, the British Museum’s Great Court project, and New York MoMA’s renovation project in the early 2000s. These renovation projects did not alter the urban landscape but changed the museums’ interior and the visitor experience. I hope to expand this research by offering a comprehensive study of changes in the museum space and museum architecture, and discussing how these changes are closely connected with the contesting idea of the museum itself, and broader social and cultural changes in the 20th century.


References
Chu, C.-J. (2004, Octboer 4-6). Museums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a myth in Taiwan. Paper presented at the INTERCOM (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n Management), ICOM general meetings, Seoul.

Chu, C.-J. (2007, July 8-11). Re-examining museums and globalization. Paper presented at the The 9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rts and Cultural Management (AIMAC 2007), Valencia, Spain.

Chu, C.-J.; Chang, S.-Y. (2008). Taipei City Museum in the Making In I. Jones (Ed.), City Museums and City Development: AltaMira Press.

A remark on Kew Garden

I had a Korean colleague whom I often hung out with at LSE. We had a pleasant walk on the Thames path in Richmond two weeks ago. On the way to Richmond, we were thinking if it was worth spending around 20 pounds each to visit Kew; then we both decided not to. She said,

'Kew is the "vegetable" version of the British Museum.'

I laughed-out-loud.

Friday, 10 September 2010

Remembering and forgetting Foucault (I)

以傅科為研究方法的人使用特別的語彙,這些語彙的中文翻譯亦然:「規訓discipline」、「考掘archaeology」、「系譜genealogy」等(還有「論述discourse」,不過我個人覺得discourse的中文翻譯有問題,這個有時間另外再論)。我建議,如果研究者不是用傅科研究方法來鋪陳自我的論點,那就不要用這些語彙,否則很好笑、同時會被傅科研究者認為是褻瀆。

這個錯我犯過。

我的論文討論博物館作為一個空間的轉變,在傳統上它原來經常是神秘、詭異的(請想像恐龍、長頸鹿、蛇、大灰熊、蝙蝠各式標本齊聚一堂、在昏暗的燈光下的情景--又,一次在柏林的一個博物館亂逛,逛到一個請勿進入的地方,從門框玻璃望進去,是一望無際的長頸鹿的頭和長頸,嚇得我拔腿就跑),演變成當今千變萬化的面貌(細節就省略了,台灣很多千變萬化的博物館)。傅科曾經很簡短地以「heterotopia」(有人翻譯成「異質地方」,這個比較少見)形容那樣異於日常生活的博物館空間(傅科還提到蜜月、motel)。我自作聰明地說博物館的當今的空間轉變,是heterotopia with a contemporary twist。這麼一寫,作為傅科基本教義派的口試委員完全無法接受。我摸摸鼻子,把這個字改成uncanny and mysterious。如果這個基本教義派的口試委員同時是精神分析家,那麼我的uncanny也會被刪掉。

話說常用heterotopia來討論博物館的,有在Open U地理系教書的Kevin Hetherington。

After Delirious New York: Delirious museums (-- in Taiwan, perhaps)

I don't know which comes first: delirious Taiwan or delirious museums in Taiwan?

Modifying Bourdieu's Distinction in the museum context in Taiwan

布氏的 Distinction 放在台灣博物館的問題與修正

這是我博士論文的提出論點之一,在此與大家分享。

總的來說 ,布氏的在博物館以及藝術上的研究是放在歐洲的社會架構裡面,包括他那本Distinction 、以及他和Darbel的實證研究 The Love of Art一書。他的立論在於,博物館是某個社會階層累積文化資本、區隔次等的社會階層、讓自己與眾不同的場域(field),且博物館和高尚藝術(high art: 泛指opera, ballet, museums, classic music)仍是屬於所得或是社會階級比較高的人從事的活動與場所。放在博物館的脈絡來說,如果我們考究博物館的各種起源,它的確是跟皇室、貴族、教會、商賈或是知識菁英緊緊地連在一起,這樣的起源 (或說譜系genealogy) 都是跟握有各式各樣的權力者有關係 ,離平民老百姓是很遠的(註:這樣的說法是有少數例外,博物館的發展史上,是有非常民主的那一小小分支,必須在此特別說明。)。因此,當國家為了宣揚國威、或是教化人民,因此鼓勵 (或說勸誘、規訓)人民、要所有國民去博物館的時候,這件事情根根本本是個矛盾:這是把一個根本上屬於菁英的場所(--從collection 說、它的物件由菁英所收集,從ownership上說、它的所有者是菁英,而且它所在的場所、要開放給誰看也是由菁英決定),變成要老百姓去的地方。這樣的目標是很難達成的,或說,這樣的目標是很難在短期內自然而然地達成的。

以一個既定的立場出發、布氏並沒有討論,二十世紀最後的這個二十年,博物館在歐洲、特別是西歐的轉變,基本上是個「文化民主化」(cultural democratization)、或是「博物館民主化」的過程(如果從某些角度來看,恐怕也有點像是博物館商業化的過程,這個另外討論)。這個民主化的目標,不是政策宣示、政府鼓勵之後,隔夜就會發生顯著的效果。這個目標不會立即改變博物館觀眾的社經背景組成,可是我們要看的是,某地、長期的改變。我不會驚訝,布氏和Darbel的研究結果,以及二十一世紀諸多研究的結果,仍然是支持大多數博物館是菁英文化場所的說法。

可是以上的脈絡與討論放在台灣需要修正。

首先是博物館在台灣的起源跟歐洲不同,它的淵源跟貴族、教會、商賈、航海家等離得很遠。台灣的博物館是日本殖民政府模仿西方經驗(例如總督府博物館)、乃至調整西方經驗(例如商品陳列館、或是始政四十週年博覽會之後成立的諸多地方博物館、或說鄉土館)的結果之一。它們是殖民政府有計畫、有系統地收藏、發展的結果(雖然馬階博士以及數個西洋人在日治時期之前有私人收藏,但是我還沒有看到史料研究指出殖民政府接收了這些收藏、納入博物館中--至少馬偕博士的收藏不是如此。關於日治之前的私人收藏,中原大學有一個關於文化遺產保存的碩士論文翻譯了大量材料),和博物館在歐洲的起源不同。台灣的博物館除了展現日本的西化成果、宣揚帝國,是殖民政府一系列的社會教育機構之一、也就是教化百姓的工具。日治時期台灣受教育的民眾不多,在這樣的情形下,對於殖民政府的治理而言,包括博物館在內的社會教育機構是補充學校教育的重要網路之一。另外的發展是殖民政府把小型的博物館放入較多物產陳列的功能、以利貿易與宣揚國力(諸如展售日本國內、或是其他殖民地的物品)。這兩個脈絡,都跟歐洲博物館發展史、強調博物館是權力菁英面向的背景相距甚遠。要從這個脈絡主張,博物館在台灣是中上社會階層累積文化資本(布氏所說)的地方,至少我覺得放在超級大展發展到不可收拾之前的台灣,是行不通的。

日治以後國民黨、民進黨政府在博物館的操作:基本上,在跟文化相關的博物館中,博物館作為政治宣傳的工具,是非常清楚直接、不遮掩的。我不是說跟文化有關的每一檔博物館展覽,都寫著反攻大陸、統一中國、或是台獨的標語,但是很清楚,一換黨,就先換故宮博物院(以及其他代表重要政治風向的機構如國史館)院長,然後博物館發展路線完全隨黨的路線改。政治獨立於文化之外?在台灣博物館的發展上,從來沒有這回事!

我們再把時間推早一點、到冷戰的時期,基本上台北故宮博物院是美援的項目之一,說細一點,是美援開發台灣觀光事業的項目之一(就像是圓山大飯店、還有台灣數個風景區的開發)。這個目的是要把台灣當成「自由中國」、跟共產黨那邊的中國對立。細節我不在此多述,再講下去,有點像是白髮宮女說前朝的事情。那個時期,博物館是政治宣傳工具、也維持者社會教育的功能。會有那個政府大辣辣的承認自己的博物館是政治宣傳的工具(北韓會嗎?)?政府當然是透過各種管道--特別是各級學校的教育管道--普及博物館活動,達到政治宣傳的目的。

因此,在商業活動進入博物館之前,台灣的博物館是跟社會教育、政治宣傳連在一起的,和西方傳統中,博物館是屬於某些社會階層、學術菁英去的地方不一樣。充其量只能說,那些博物館是那些掌握政權的人(可以說政治菁英嗎?待議..)利用的場所。回到本文之初,這樣的脈絡,完全不符合布氏所謂博物館是某個社會階層累積文化資本場域、以區隔自己和較次等的社會階層的說法。

商業活動進入博物館之後,那還要看博物館因此轉變到什麼樣的地步,來判斷某些社會階層透過博物館累積文化資本的情形。如果政府放任博物館採取高門票的訂價,不針對公平性、對付不起門票的人進行補貼(或是鼓勵私人、第三部門捐助門票給弱勢團體參觀,有很多操作方法),那麼博物館就真的會有變成某些社會階層展現自己與眾不同的場所。如果博物館只注重增加六星級的餐廳、高檔賣店,而撤掉平價的餐飲等(這是台灣博物館片面追隨西方博物館經營的一大謬誤),那麼博物館就真的會變成有錢人才消費得起的地方:博物館讓有錢人用經濟資本換取文化資本。那麼,布氏的文化資本、他的與眾不同說,就確確實實地合適台灣的博物館了。

Liberal economy and planning economy: US and the countries it supported

including Taiwan

我在寫論文的時候,接觸美援對台灣社會各方面的影響。美國是用非常縝密的計畫經濟方式來發展台灣的經濟,後來知道冷戰時期受美國扶持(或是殖民)的國家,都是讓美國以計畫經濟的方式發展。但是美國是從頭到尾崇尚、鼓吹自由經濟的大國。既然自由經濟這麼好,為什麼要用計畫經濟去扶持美國自己支持的國家?

後來逛到巫和懋先生的文章,說是早年留學美國的經濟系學生,回到台灣也有倡議自由經濟者,但是當時政治氣候太嚴峻,沒有成功。計畫經濟比自由經濟容易掌控,it is a top-down planning with minimal risk and uncertainty involved than liberal economy.

曾幾何時,美國叫世界上跟它有利害關係的國家都開放市場。
There is an invisible hand behind the market mechanism.  Often times the hand is not a hand, but a fist.

詳列文化活動標案規格的利與弊

Too many specs, too little creativity

昨日我聽得以創意見長、在媒體界接文化活動的朋友說明當今公部門文化活動標案,規格列得過細,造成扼殺、或是綁死創意的危機。

從公部門來看,詳列文化活動標案規格,我猜測是工程標案的影響,免得廠商偷工減料、滋生弊端等。說是當今文化活動標案經常十幾二十頁,要幾個便當都會列在標案規格中(不知道以後還會不會細到指定葷便當和素便當的比例、葷便當裡面要有滷蛋還是鹹鴨蛋、排骨的大小尺寸等)、舞台大小、要有容納幾個人的座位等亦然。廠商如果要投標,那麼提案先要有具備這些規格(specification)的內容,再者要有符合這些規格指定的數量/品質。

話說:規格訂得這麼細,是否侷限了許多創意的可能?如果我的舞台是用圓的、或是環狀的怎麼辦?如果我根本沒有舞台,是表演者混在觀眾裡面的那種創意怎麼辦(這個呢,今年愛丁堡藝術節有)?如果我不是發便當、而是辦桌、搞流水席怎麼辦?如果我請的歌手或表演者是素人、不是一線二線也不是三線怎麼辦?

結果
  1. 像套公式一般、乖乖把規格表填好、並符合要求的廠商會得標。
  2. 以上這些廠商,以提供設備為主業者為多(場地、器材租借的拉、賣煙火的拉、第四台等。)
  3. 創意見長、需要向外承租設備的小型公司,被擠出市場。
  4. 因為上一點,活動變得越來越無聊 → 參加活動的人數越來越少、活動目標沒有達成→ 廠商和公部門主辦單位都被罵 →  找專家開會檢討想對策 → 把標案的規格放鬆 (此時不知不覺已經過了幾年、選舉也不知不覺輸了)
  5. 收起來的小型公司老闆改行開小吃店、或是到國際知名的月亮劇團當創意總監

Thursday, 9 September 2010

文化統計之二: 文化統計不能委/痿/萎

文化統計是文化基礎建設,真的十分的確非常重要

國家為了治理與發展,各類統計非常重要,國家從各類統計中,推算國計民生的需要。從人類學上說,一國國力強,才有進行各式各樣普查(census)、統計的能力(as in Anderson's Imagined Communities, census, museums and maps are three institutions to strengthen the idea of the state)。普查又是其中最困難、成本最高者。因為普查不是抽樣,是必須向一個一個受訪對象調查,需要動員眾多人力、物力與財力。日治時期有普查、大規模調查,美援時期(1950-1965)也有。雖然都是殖民者便於管制與壓制的操作工具,但是留下來的技術,畢竟有助於台灣之後的發展。行政院主計處、經建會的各項經濟統計,顯然是好的技術官僚一代一代傳下來的結果。

但是博物館相關的文化統計在台灣,大約從民國八十年左右起步(年代待確定),發展下來似乎沒有像主計處之於經濟統計那麼成功。

跟博物館有關的文化統計,文建會成立之前是教育部社教司的業務,博物館今日沿用日治時期的傳統以及日治時期的統計,是放在社會教育之下。(雖然文建會已經成立,喬不攏的權力關係造成諸多國立博物館有些隸屬文建會、有些隸屬教育部社教司)。但是美援時期,因為美國政府沒有所謂的「社會教育統計」、只有「社會統計」,且美援的社會統計並不列入博物館這一項,因此台灣的博物館數量與調查,在國民政府早期接受美援治理台灣的情形下,並沒有清楚的統計數字與分類。(註:一個題外話:令人驚訝的是,早在一九五零年代美援初期,美國就已經把他們的社會統計方法傳授到台灣來,而且還有中英對照的年刊。)

話說博物館的統計在文化統計開始以來,恐怕就已是爛賬一筆。文化統計不似經濟統計這麼幸運,有美國人到台灣來教你做,恐怕一直以來是邊學邊改邊訂邊做。此外,拜新自由主義政府勞務外包之賜,二十一世紀發展出一個不幸的現象,就是把博物館相關的文化統計外包給不同的團體做。承攬這些業務的不同團體對於統計專業的掌握程度不同、對於博物館有不同的認識,就產生出很難比較、因此恐怕又不具意義的博物館數量與相關統計。

文化統計就像經濟統計,是一國發展的基礎(如果有人喊「文化立國」、「文化立國」的話),不可以外包-- 至少在現階段的台灣不可以外包。文化統計要像行政院主計處的業務一般、至少在中央部門有常設的局處主掌(地方政府發不出薪水者已非罕見,我們就不要為難地方政府)。

最後,用時下文化圈最流行的「文創」話題來支持我的主張:如果政府認真的在推動文創產業,文化統計更是重要,因為此時經濟活動加進文化活動中,要嚴肅、真正統計產入和產出,如何還能像過去一般模糊不清?

文化統計之一

博物館與今世世界記錄

The number of museums in a country simply does not say anything if what museums are has never been clearly defined.  Taiwan has over 400 museums.
因為定義、與統計操作方式從未明確,我們台灣有四百多家博物館(請見中華民國博物館協會網站),把這個數字除以台灣的面積,那麼我們博物館的密度大概可以申請登記今世世界記錄。定義、操作方法不清楚的統計數字沒有任何意義。

Wednesday, 8 September 2010

博物館與文化消費之二

命題二:文化消費並不可怕
Cultural consumption is not a monster; it only becomes so when there is little or no cultural tradition, and cultural infrastructure-- I refer both of which as the fabric or texture of culture.
文化消費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沒有文化肌理的文化消費。所指的文化肌理(或說紋理、紋路),我指的是一地的文化傳統、以及文化建設。又,我所指的文化建設,是文化基礎建設。什麼是文化基礎建設?縣市文化中心、音樂廳、美術館、博物館都算,但是沒有好的設施、活動、人力資源的縣市文化中心、音樂廳、美術館、博物館,那它們就都不算。

博物館與文化消費之一

命題一:文化消費在博物館是個不可逆的趨勢
Proposition One: cultural consumption in museums is an irreversible global trend

一地只要資本主義存在、且有相當的經濟發展,那麼消費在博物館是個不可逆的趨勢。而且,這樣的趨勢會隨著博物館運作的益加企業化與追求經濟來源而越演越烈。That is, the more the museum embraces enterprise culture and generates its income through economic activities, the more cultural consumption will become embedded in museums.

以上的前提(或說假設)是:博物館作為組織要能夠變化-- 不管這樣的變化是來自主管機關或是博物館領導者的壓力--例如台灣的情形--,或是營運自主--例如美國的情形--之下不得不然的結果。這個前提如果不存在,上面的命題就不會發生。台灣各縣市政府直轄的縣(市)立博物館(我指的是二級市,不包括直轄市),就是再好不過的例子。

文化消費在博物館的操作過了頭,第一、博物館就變成像是日式百貨公司頂樓文化會館般的展覽廳、或是迪士尼/月眉主題樂園。第二、博物館益加成為Bourdieu筆下那些社會階層為了培養品味、讓自己與眾不同的人聚集的場所("field")。在台灣,有些博物館越來越出現第二種現象,這是很令人擔心的。操作再差一點的話,例如「零零七間諜展」、「巴布工程師卡通藝術展」、「SONY機器人展」、「某高檔服飾設計展」(註:這些展覽都是真的)一個接著一個地來,那麼博物館就真的出問題了。

Monday, 6 September 2010

Course proposals among an application material

These are some course proposals enclosed in my application to an art university in Taipei.  Instead of filing them as archives, I included them here for those who may be intersted in the subjects.

【創意產業專題】 (中級)


設計旨趣

本課程設計的目的有三: (一)了解創意產業在英國的起源、背景與發展,以及推動至其他國家的狀況;(二)創意產業的跨國比較;(三)探討創意產業在台灣發展的機會與限制。本課程期望學生產生理解、並分析創意產業作為政策和經濟活動的能力;此外,本課程企圖透過跨國介紹與分析、以及國際面的加強討論,訓練學生進行比較分析的能力,並藉此拓展學生的國際視野。

課程計畫

1. 創意產業、政策與發展(一)

2. 創意產業、政策與發展(二)

本單元首先介紹政策的意義,以及國家在文化政策、以及經濟/產業政策制定中扮演的角色,引出創意產業作為政策與活動的背景。接著,本單元介紹創意產業政策在英國發展的政治、經濟、文化背景、它在怎麼樣的背景下推展到其他國家、以及在主要國家發展的情形。除英國外,本單元將選擇數個特定國家,說明創意產業如何納入在發展軌跡中,成為重要的經濟活動。

3. 創意產業提問(一)

4. 創意產業提問(二)

本單元討論創意產業的 ”定義” 與 ”分類” 、以及它對經濟活動貢獻的討論,同時引出三個討論議題:

(1) 創意產業在跨國比較上的意義,以及計算創意產業貢獻的問題。

(2) 創意產業在政策的推行與實踐上,發生實質效果的可能。其中並牽涉各級政府之間,以及公、私部門的互動。

(3)創意產業與智慧財產權的問題。

5. 創意產業與創意城市

本單元首先說明城市在創意產業議題中的顯著地位,進而討論創意產業在刺激城市經濟活動、以及城市規畫與發展中的特殊性。

6. 創意產業在台灣(一)

7. 創意產業在台灣(二)

本單元以台灣為研究對象,探討創意產業在台灣發展的背景,目前的機會與困境。討論面向包括台灣的經濟發展、文化活動,以及不同政府部門介入、推動創意產業的方式與目前推展成效的討論。

8. 分組個案討論(習作與討論一)

9. 分組個案討論(習作與討論二)

本課程最後單元擬由學生分組,選擇任何一種創意產業的類項,設計個案,進行討論,作成期末報告。



書目摘要

Beck, A. (2002). Cultural work : understanding the cultural industries. London, New York, Routledge.

Department for Culture Media and Sport (2001). Creative industries mapping document. DCMS. London.

Florida, R. (2002). The rise of the creative class : and how it's transforming work, leisure, community and everyday life. New York, Basic Books.

Hall, P. (2000). "Creative Citie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Urban Studies 37(4): 639-649.

Hesmondhalgh, D. (2002). The cultural industries. London, SAGE.

Hesmondhalgh, D. and A. C. Pratt (2005). "Cultural industries and cultural polic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ultural Policy 11(1).

Malanga, S. (2004) "The curse of the creative class."

Porter, M. (2008). "Clusters and the new economics of competition." Creative Industries Journal 1(1): 31-46.

Pratt, A. C. (2005). "Cultural industries and cultural policy: an oxymor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ultural Policy 11(1): 31-44.

United Nations (2008). Creative economy report 2008. New York, United Nations.

Zukin, S. (1995). The cultures of cities. Cambridge, MA, Blackwell.


【文化、發展與全球化】 (初至中級)


本課程設計的目的是作為創意產業研究的暖身課程。本課程主要討論的是文化是在怎麼樣的背景下嵌入發展的範疇中;並且延伸討論,此一課題又如何跟全球化連結。

首先,本課程以文化為探討的起源,此一單元將介紹文化最基本的概念,接著探討文化活動的形式,最後連到文化各個層面中,與所謂創意產業相關聯的活動。此一部份有兩個重點,一是討論菁英與大眾文化的發展、區別、乃至兩者漸次混雜的面貌;其次是討論跟創意產業有關的文化活動。前者是傾向社會學的基本討論,後者則是在前者的基礎上,漸漸帶入經濟面向的討論。

第二單元是與上述討論平行發展的是對於發展的討論。本單元介紹,發展研究所關注的多重面向—包括社區、社會、文化、經濟等。主軸將先介紹先進國家發展的軌跡,然後帶出新興工業國家(包括台灣)的發展軌跡。接著,本單元將討論後工業時代,發展軌跡如何納入文化此一面向;以及與文化有關的諸多面向,如何納入(甚至取代)純粹商業取向的發展範疇,成為當今發展研究與實務上,不可或缺的一塊。

本課程第三單元,介紹全球化與上述兩者的關聯,目的在討論,全球化作為一個議題、觀念、以及發展狀態,它如何緊緊地和文化、發展兩個議題連在一起。本單元除了首先討論全球化在經濟與文化面向的重要性(以及差異性)之外,特別以台灣為關注中心,帶出一個地方(locality)的文化與發展,如何面對、適應全球化。尤其是台灣經濟發展的軌跡與當今困境、乃至政治的不確定性,對於文化發展的牽連與影響。

本課程屬於跨領域性質,期望能夠先和其它確定開設的課程進行整合,以避免內容重複,因此本階段不詳列課程計畫。


【博物館縱橫十講】 (初級)


設計旨趣

過去的三、四十載以來,沒有任何一個文化機構如同博物館一般,經歷了前所未有的的變動;也沒有任何一個文化機構 如同博物館一般,吸引了各個領域的人士的興趣。博物館的研究,始自人類學與視覺藝術;而今,來自社會學、建築設計、都市與區域計劃、組織研究 、教育與學習、政治與經濟研究領域等,均在博物館這個主題上,產出吸引人的學術研究、並且實現諸多令人驚艷的計畫。然而,以上的研究,散在個別的領域中,尚未發生整合性的教學。本課程擬由跨領域研究為取向,企圖引起同學對於博物館這個題目的興趣,並期望透過對於博物館的興趣,培養、拓展同學在人文與社會科學上,視野的廣度、與思考的深度。



課程計畫

1. 課程介紹

2. 博物館的經與緯(一) 博物館知識體系的考掘

3. 博物館的經與緯(二) 古今中外博物館

以上兩節擬由博物館的物件(objects)出發,從物件的所有者(ownership), 空間(space),觀眾( audience)三個層面,交錯地展現博物館的多重起源。透過此一介紹,期望學生能夠對於博物館這個空間、概念有最基本的認識。

4. 博物館、族群與國家:從物質文化說起

本節介紹博物館和族群、國家兩個概念之間的關係,以及它和兩者產生關聯的歷史背景、暨最初發展的情況。本節牽涉人類學對於族群概念的討論,並討論此一概念如何透過博物館的物質文化展現出來。本節由族群的討論展開,延伸至國家此一觀念的討論,因此帶出這一方面的政治學的基礎。本節期望能夠讓學生了解,博物館以文化、人類研究出發,它的起源與國家有密切的關聯。

5. 美術館的政治經濟學

本節且將經濟學原理中的最基本的供給需求概念,應用在藝術活動中;並且探討藝術創作、美術館、藝術市場、策展評論在各個藝術活動的環節中扮演的角色。本節並且介紹政府補貼藝術文化的基本概念,以及它帶來的社會意義與外部效果。

6. 博物館與消費社會:從文化到消費、從菁英文化到大眾文化

本節介紹消費社會的形成,以及它如何滲透到文化、博物館的層面裡。與文化消費平行討論的是,本節討論博物館加入文化消費的同時,它如何從菁英文化、或是教化機構,漸次擴大成大眾文化的場所。透過本節的介紹¬¬--- 諸如博物館如何從文化消費的活動中達到文化普及化、平民化的目的--- ,期盼引領同學培養多元向度的思考。

7. 博物館空間與建築:傳統、演變與更新

本節介紹博物館建築的演變,以及當今數個新博物館,以及現有博物館更新、改建的案例。包括Centre Pompidou, Musée D’Orsay, Louvre, Guggenheim Bilbao, Tate Modern, British Museum’s Great Dome, MoMA。期望透過本節的介紹,提供學生在建築與空間的基礎認識。並且由博物館建築,對照出二十世紀、與當代建築的發展。

8. 博物館在台灣(一) 日治時期至1990年代

本節探討日治時期以及國民黨執政時期博物館在台灣的發展,並且比較此一發展與歐洲傳統博物館發展的異同。日治時期方面,著重討論日本如何透過博物館展現它對殖民地的治理;以及博物館的誕生與發展對於台灣文化與社會發展的意義。國民黨執政時期的討論,以冷戰時期、以及一九七零年代後期以來的文化建設時期為兩個主軸,帶出討論。本節期望學生透過博物館,認識台灣早期的社會與文化發展。

9. 博物館在台灣(二) 1990年代至今

本節討論1990年代以來台灣錯綜複雜的博物館發展,如何受到台灣島內政治氣候、經濟發展變化的影響。以及博物館如何在此一背景下,接受日本與歐美的影響,發展成今日的面貌。討論的範圍,包括國立博物館、中型博物館,以及地方文化館。與上節相同,本節亦討論博物館在台灣特殊政治社會背景下,其發展和西方主流博物館不同之處。本節除承續上節目的,期望學生了解台灣本身的發展之外,也希望同學明白,博物館隨著外在環境轉變的概念,期望培養學生在思考上,對於環境變化的敏感度。

10. 藝術、電影、旅遊與博物館

本節以提高同學學習興趣為主要目標,以講者所認識諸多與博物館相關的文學、藝術作品、電影情節、以及旅行經驗,帶出博物館在文化地景中的位置。透過本節的介紹,期望能夠刺激學生,了解學習過程、與生活態度上”旁徵博引”的趣味。



書目摘要

Anderson, B. R. O. G. (1991). Imagined communities : reflections on the origin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 (Rev. and extended ed.). London: Verso.

Duncan, C. (1995). Civilizing rituals : inside public art museums. 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

Frey, B. S. (2000). Arts & economics : analysis & cultural policy. New York: Springer.

Giddens, A. (1999). Runaway world : how globalisation is reshaping our lives. London: Profile.

Great buildings online resource: http://www.greatbuildings.com/

Hooper-Greenhill, E. (1992). Museums and the shaping of knowledge. 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

Zeiger, M., & Tate, M. (2005). New museum architecture : innovative buildings from around the world. London: Thames & Hudson.

李國玄. (2006). 日治時期臺灣近代博物學發展與文化資產保存運動之研究. 中原大學, 中壢.

程佳惠. (2004). 台灣史上第一大博覽會 : 1935年魅力台灣SHOW 台北市: 遠流.

陳其南、孫華翔. 從中央到地方文化施政觀念的轉型. from http://www.taiwanncf.org.tw/seminar/20000429/20000429-4.pdf

【英美博物館與文化政策專題十講】 (中級)


設計旨趣

本門課的主要目標,是以博物館為關注主題,從觀眾、空間、政策、發展等面向,了解英美博物館的演進、以及現今的發展,並且了解它們如何影響了全球的博物館理論與操作。另外一方面,這門課並且從博物館出發,帶出文化政策與國家發展兩方面的議題。這方面思維的產生,來自過去十年至二十年來,文化與消費經濟發展互相影響,已成難以切割的局面。然而,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本課程企圖理出博物館 、文化政策以及與發展相關的脈絡。



選擇英美為專題的原因,在於我的研究認為,英美主導的新自由主義、崇尚市場機制的發展,是驅使博物館在觀念與實務面發生重大轉變的主要原因 。同時,和當今諸多人文社會科學類似,這是一門跨領域的課程。我從社會學的面向,探討消費與文化消費的議題。從廣義的政治學面向,探討政策背景與政策制定的問題、以及文化與國家兩者之間的關係。在地理學(或是更廣義的社會學)面向,我討論博物館此一機制,在英美引領的全球化影響下所發生的變化。



課程計畫

1. 通論---歐美引領的博物館潮流與聚焦英美的背景

2. 博物館與文化政策(一)

3. 博物館與文化政策(二)

以上兩節討論議題如下:

英國博物館與文化政策演變:中央、地方政府、與NDPB (Non-departmental public body) 的關係

美國博物館與文化政策演變:聯邦政府、州政府、非營利組織

政黨與博物館 --- 保守黨與工黨;民主黨與共和黨

跨國博物館組織及其角色

國際政治與博物館 --- 冷戰與【後九一一】

本二節期望藉由英美博物館、文化政策的演變,讓學生學習到如何將這個分析方法應用在台灣、其他國家、或是其他的區域。同時期望能夠透過跨國博物館相關組織的介紹,了解國際組織在這一方面的發展,以及台灣是否在這樣的版圖扮演著怎麼樣的角色。

4. 博物館的政治經濟學

本節討論以下三個議題:

政策背景:補貼的政治經濟學

社會背景:消費社會與博物館

私部門與博物館之間的關係

透過這三個議題,期望同學了解文化政策、博物館政策的形成背景、政策分析所需要考慮的面向。

5. 當今英美博物館議題:社會與族群融合議題 政策工具論

本節從介紹當今英美博物館所探討的議題,以及為何博物館會從一個文化、教育機構,轉變成多重政策目標的工具。本節從經濟發展、政府革新、以及文化傳統的角度,探討英國政府在博物館政策目標上的轉向。透過本節的學習,期望同學可以應用在針對其他國家的探討。

6. 博物館與創意產業(一) 創意產業、政策背景、跨國比較

7. 博物館與創意產業(二) 博物館與創意產業

本兩節介紹創意產業的概念與興起的背景;特別探討英國政府在創意產業上的推行,並且討論英國的創意產業政策移植到台灣,需要調整的部份。本兩節除了期望學生了解創意產業這個議題之外,並且認識政策移轉過程中,所需要加入因地制宜的討論。

8. 博物館組織變革

本節主要討論英國博物館的組織變革,以及它對其他國家博物館造成的影響(例如日本和台灣)。本節同時討論美國博物館的組織變革是否發生?若否,原因為何。透過本節討論,希望同學了解到博物館組織變革的背景與形成,以及為何有些變革成功,有些失敗。

9. 博物館、城鄉發展與與都市更新(一)

10. 博物館、城鄉發展與與都市更新(二)

本節討論一九七零年代以來、世界數個新博物館案,以及現有博物館更新、改建的案例—包括Centre Pompidou, Musee D’Orsay, Louvre, Guggenheim Bilbao, Tate Modern, British Museum’s Great Dome, MoMA等 — 以說明博物館內部空間的改變,以及博物館建築與都市空間的關係重新定義。期望透過本節的介紹,提供學生在建築與空間的基礎認識。並且期望透過博物館空間與建築的改變,更進一步帶出博物館建築、博物館展品、觀眾與環境的關係。



書目摘要

Adorno, T. W. (1975). Cultural industry reconsidered. New German Critique, 6(Fall), 12-19.

Alexander, E. P. (1979). Museums in motion : an introduction to the history and functions of museums. Nashville: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State and Local History.

Arnold, M. (1889). Culture and anarchy : an essay in political and social criticism (Popular ed.). London: Smith, Elder.

Babbidge, A., Ewles, R., & Smith, J. (2006). Moving to museum trusts: learning from experience. London: Museums, Libraries and Archives Council.

Bennett, T. (1995). The birth of the museum : history, theory, politics. 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

Bourdieu, P., A. Darbel, et al. (1990). The love of art : European art museums and their public. Cambridge, Polity.

Bianchini, F., & Parkinson, M. (1993). Cultural policy and urban regeneration : the West European experience. New York: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Bradley, K. (1997). The deal of the century - opening of the Guggenheim Museum Bilbao, Spain - includes interview with Thomas Krens - Cover Story. Art in America.

Department for Culture Media and Sport. (2004). Culture at the heart of regeneration. Online resource:

http://www.culture.gov.uk/reference_library/consultations/1092.aspx

Duncan, C. (1995). Civilizing rituals : inside public art museums. 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

Duncan, C. (2002). Museums and Department Stores: Close Encounters. In J.

Collins (Ed.), High-pop: making culture into popular entertainment (pp. 129-154). Malden, MA: Blackwell

Evans, G. (2003). Hard-Branding the cultural city-from Prado to Prad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 27(2), 417-440.

Frey, B. S. (1998). Superstar museums: an economic analysis. Journal of Cultural Economics, 22, 113-125.

Hesmondhalgh, D., & Pratt, A. C. (2005). Cultural industries and cultural polic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ultural Policy, 11(1).

Hewison, R. (1995). Culture and consensus : England, art and politics since 1940. London: Methuen.

National Endowment for the Arts. (2007). How the United States funds the arts. Online resource: http://www.nea.gov/pub/how.pdf

Prior, N. (2005). "A question of perception: Bourdieu, art and the postmodern." The British Journal of Sociology 56(1).

Wu, C.-T. (2002). Privatising culture: corporate art intervention since the 1980s. London: Verso.

Zimmer, A., & Toepler, S. (1999). The Subsidized Muse: Government and the Arts in Western Europe and the United States. Journal of Cultural Economics, 23, 33-49.



研究與教學




一、研究專長(一): 博物館與國家

我的研究是以跨領域的面向,探討國家與博物館之間的變動關係。我的研究指出,博物館和國家的關係從建構國族主義(nationalism)、教化人民兩者為始,擴大到當今的多重政策目標的關係。我首先建立一個論點: 博物館的在字義、空間、組織、與觀念上的多重起源,促成了博物館當今的多重演變。其次,我從西歐的歷史與經驗,探討博物館與國家的關係擴大的軌跡。我認為後工業時代的來臨、與文化消費的普及化,是此一關係擴大的社會背景;而政府政策的轉變,是造成此一關係轉變與擴大的主要驅力。我以英國為主要的例子,討論博物館在英國,如何因為政府轉向自由主義,採取激烈的政策手段,而發生前所未有的轉變(或說”革命”)。此外,我以法國與美國為例,補充說明,”傳統”與”制度”兩者,在當今博物館與國家的關係之間,仍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我的研究的另一部分是以台灣為例,討論國家與博物館的關係,如何受到西方經驗影響,以及台灣自身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背景,產生與西方不同的樣貌。我提出一個論述:台灣作為發展型國家,其博物館與國家的關係,自一九七零年代後期開始,即依附在經濟發展主導的各時期國家發展計畫上。同時,此一關係,又因政治氣候的轉變,經濟結構的調整,而變得駁雜。博物館與國家的關係,在西方與台灣經驗中,均得出從單一到多元的演變軌跡。同時,兩者間的關係與政治、社會文化傳統、組織制度緊扣,必須用多重視角審視,方才能得到完整的面貌。



我的博士班訓練在倫敦政經學院地理系,因此我對空間的演變,以及在博物館此一主題在跨國的比較,有較高的敏感度 (此處我把 “地理”放在 ”國家”範疇 (national parameter)上來說);此外,由於地理系對發展研究的關注,我因此得以在發展研究上得到許多啟發。倫敦政經學院的地理系非常自由開放,我因此選擇向來有興趣的博物館這個題目進行跨領域研究.。然而,在進入地理系、採取跨領域的研究取向從事博士研究之前,我的碩士研究、其後在私人機構進行的現代藝術研究、以及我的經驗均與視覺藝術有較大的關聯。我的碩士訓練來自私立紐約大學的視覺藝術管理研究所,接觸的領域包括二十世紀現代藝術、博物館與非營利組織研究。碩士畢業之後,我在藝術界與文化界有大約十年的經驗,此經驗多與視覺藝術有關。因此,我在博物館上的研究,處理較多與視覺藝術相關的議題 (例如美術館組織、政府對藝術的補助,以及私部門對於藝術的捐贈等)。此外,我大學來自經濟學的訓練,讓我對於文化與經濟的結合與相關議題上,有高度的敏感度,這也是我的研究方法中,以及教學設計上,經常帶出經濟學基本概念的原因。



二、研究專長(二)文創產業研究與教學

我在文創產業方面的研究與教學設計上有兩個方向,第一是專注於與博物館相關的展演設施對於文創產業的貢獻,第二是對文創產業這個議題,進行跨國的政策研究。我對文創產業最初的研究--”博物館與創意產業: 台灣的迷思”一文,發表在二00四年國際博物館學會漢城年會的中,我主張 ”超級巨星博物館”強調製造眾多經濟活動、為博物館帶來收入來源的經營形式,未必適合台灣大多數的博物館經營。我在二00八年美國文化研究學會年會,進一步以台灣作為發展型國家為探討方向,強調台灣的諸多大型博物館仍舊受到政府在政治、教育面為政策目標主導的前提下,較難發生以創造商機為主要目標的博物館經營效果。我在創意產業另外一個研究興趣是,以總體、發展研究的角度,研究西歐先進國家與亞洲國家在創意產業政策推行、政策制訂、甚至在立法促進的相關上的議題上,進行比較研究。這樣的研究背景,將會是我的教學課程設計重心。然而,我同時將會把創意產業的來龍去脈,在進行深度研究之前,向學生作一通盤的整理,以打下深厚的基礎。



三、教學方針

除上所述有關文創產業的教學研究方向,我計畫同時將設計課程,讓學生了解文化政策、產業/經濟政策,和文化、經濟活動之間的實質關係---而此二者之間,在台灣現今的發展情境下,尚有相當的差距。正是此一差距,足以提供豐富的教學材料。我認為,介紹創意產業此一議題給學生之前,必須以發展研究的各個面向為基礎而開展,創意產業的介紹才不會流於(各國)政策文字的閱讀。



在創意產業之外,我期望能夠透過博物館與文化政策的討論,讓學生發展多向度思考的可能。正因為當今博物館與文化政策,在政策與實際活動上,均已跨越純粹文化的範疇。如此的背景,恰好與創意產業研究的背景相當,相信這兩方面,同時可帶給學生發展跨領域學習與思考的可能。



另外,我也樂意進行”小品”型的課程設計與教學-- 例如開設 ”博物館行旅”、”藝術與旅行”之類的通識性、人文素質培養型的課程。我在台灣的工作期間,曾經在國家文官培訓所擔任類似課程的講座;若是學校在課程設計上,有這樣的需求,我樂意繼續開發這一塊可能會吸引眾多上課人數的課程。



最後,我認為學生的興趣與所他們付出的努力同等重要,因此在課程中,我會強調對作業的要求。在對作業要求的同時,我會對學生在作業進行中提供協助;我計劃透過參與小組討論的方式,幫助學生激盪想法、釐清研究方向。



四、未來研究方向

我計畫在未來的五年之內,對與創意產業此一議題,在發展研究的範疇裡,針對亞洲發展型國家進行深度研究。我的方向主要是從亞洲不同與西歐的發展軌跡,探討創意產業作為國家文化暨產業政策,在不同的發展軌跡、不同的政治、文化背景中,必須特別加以關照問題。我期望在一至二年內,以台灣個案,針對創意產業政策移植到台灣的問題,提出質疑,並發表在第一級的國際期刊上。



我的另一研究方向是,以我博士研究的分析架構,探討亞洲發展型國家--包括日本、韓國、與新加坡---,博物館與國家發展之間的關係。我首先有興趣的國家是日本:一則因為日本是發展型國家的典型,二則因為台灣與日本在文化發展上不可分的關係。然而,日本與台灣的博物館,又因為前者有蓬勃的企業、私人博物館發展,而與後者截然不同。無論是在文化政策研究的領域,或是在博物館研究的領域,未見對此進行比較研究者。此一計畫如果實現,將打破英美主導、以西方經驗與實務主導的博物館、和文化政策研究,因此提升亞洲到一個對等的平台。

-- END--

Friday, 9 July 2010

Where time and space compress and freeze

There is no other place like museums in which time and space compress and freeze.

this is what it was


THURSDAY, 22 APRIL 2010

文創產業之水土不服篇

文創產業 追求富裕的困境

那天下午,我們去水庫風景區。正是桐花花季,天氣溫和。

那個著名的餐廳兼風景區,說是縣政府租給私人開發的,經營非常成功。入園先收入園費,可抵餐廳商店消費。這個私人開發的一塊天地,真的是用心經營的,白色木造加上鐵架建築物,面對水庫一部分,寧靜溫和。至少沒有給你弄個歐洲花園城堡、托斯卡尼、還是普羅旺斯艷陽下的那種恐怖風情。

這個餐廳兼小風景區呢,都是紫色主題。以薰衣草花為主,還有紫色的牽牛花、紫色的大花、紫色的小花。其實整理得很好,爬上小丘,有許願樹,許滿了別人的願望,我也許了一個。還有一個敲鐘,讓遊客玩耍、拍照。廁所裡有他們自製的香草香皂,商店裡面賣了各式各樣香草有關的東西: 香草飲料、精油、香皂、驅蚊液、馬克杯、T-shirts, 兩個創業女老闆的故事(出書)、筆記本、香包、香草海鹽、雨傘、乳液、洗手乳液,你能想到的,商店裡都有,放他們自己的牌子。當然,這個地方,不太可能自己生產這裡面所有的商品。

我出了這個商店的第一個反應是: 好累! 但是,你能苛責嗎? 商人要賺錢,有人潮的地方就要製造消費慾望。

風和日麗,我們繼續散步。步道旁邊突然一個像是房屋廣告的大看板,圖案是北海道的花園景致你知道是甚麼嗎? 是推銷前往北海道的特殊旅遊行程。

我看了以後,直到現在,都覺得這整個狀況都很困難、無解。生意人想盡各種辦法賺錢,在一個美麗的餐廳風景區內,they exploited every possible opportunity to induce consumption. 要怎樣才能到只有一個簡單愉快的餐廳,美麗的風景區,且看不見商業心機的地方?

沿著產業道路,我們打算前往吊橋接著的一個小島上繞一圈。入場費是一百元,周三,沒有甚麼遊客。收費人員說,這個吊橋和小島已經BOT了,所以要一百元,縣民免費。我們三人已經在美麗的餐廳消費了一千兩百元,不想多加兩百元,決定不進去。好為人師,我開始說明這種quasi公共財的訂價問題,如何符合最小的公平原則(--忘記正義這件事吧)

我上次到明德水庫,應該是很小的時候,我跟著姨丈去釣魚。仍記得自己在旁邊等,沒有魚,真是無聊死了。三十年以後的這個午後,我對水庫產生複雜的情緒。 Innocence lost.

FRIDAY, 2 APRIL 2010

course proposal 4 to ccu

【博物館縱橫十講 (初級)

設計旨趣

過去的三、四十載以來,沒有任何一個文化機構如同博物館一般,經歷了前所未有的的變動;也沒有任何一個文化機構 如同博物館一般,吸引了各個領域的人士的興趣。博物館的研究,始自人類學與視覺藝術;而今,來自社會學、建築設計、都市與區域計劃、組織研究 、教育與學習、政治與經濟研究領域等,均在博物館這個主題上,產出吸引人的學術研究、並且實現諸多令人驚艷的計畫。然而,以上的研究,散在個別的領域中,尚未發生整合性的教學。本課程擬由跨領域研究為取向,企圖引起同學對於博物館這個題目的興趣,並期望透過對於博物館的興趣,培養、拓展同學在人文與社會科學上,視野的廣度、與思考的深度。

課程計畫

  1. 課程介紹
  2. 博物館的經與緯() 博物館知識體系的考掘
  3. 博物館的經與緯() 古今中外博物館

以上兩節擬由博物館的物件(objects)出發,從物件的所有者(ownership), 空間(space),觀眾( audience)三個層面,交錯地展現博物館的多重起源。透過此一介紹,期望學生能夠對於博物館這個空間、概念有最基本的認識。

  1. 博物館、族群與國家:從物質文化說起

本節介紹博物館和族群、國家兩個概念之間的關係,以及它和兩者產生關聯的歷史背景、暨最初發展的情況。本節牽涉人類學對於族群概念的討論,並討論此一概念如何透過博物館的物質文化展現出來。本節由族群的討論展開,延伸至國家此一觀念的討論,因此帶出這一方面的政治學的基礎。本節期望能夠讓學生了解,博物館以文化、人類研究出發,它的起源與國家有密切的關聯。

  1. 美術館的政治經濟學

本節且將經濟學原理中的最基本的供給需求概念,應用在藝術活動中;並且探討藝術創作、美術館、藝術市場、策展評論在各個藝術活動的環節中扮演的角色。本節並且介紹政府補貼藝術文化的基本概念,以及它帶來的社會意義與外部效果。

  1. 博物館與消費社會:從文化到消費、從菁英文化到大眾文化

本節介紹消費社會的形成,以及它如何滲透到文化、博物館的層面裡。與文化消費平行討論的是,本節討論博物館加入文化消費的同時,它如何從菁英文化、或是教化機構,漸次擴大成大眾文化的場所。透過本節的介紹--- 諸如博物館如何從文化消費的活動中達到文化普及化、平民化的目的--- ,期盼引領同學培養多元向度的思考。

  1. 博物館空間與建築:傳統、演變與更新

本節介紹博物館建築的演變,以及當今數個新博物館,以及現有博物館更新、改建的案例。包括Centre Pompidou, Musée D’Orsay, Louvre, Guggenheim Bilbao, Tate Modern, British Museum’s Great Dome, MoMA期望透過本節的介紹,提供學生在建築與空間的基礎認識。並且由博物館建築,對照出二十世紀、與當代建築的發展。

  1. 博物館在台灣() 日治時期至1990年代

本節探討日治時期以及國民黨執政時期博物館在台灣的發展,並且比較此一發展與歐洲傳統博物館發展的異同。日治時期方面,著重討論日本如何透過博物館展現它對殖民地的治理;以及博物館的誕生與發展對於台灣文化與社會發展的意義。國民黨執政時期的討論,以冷戰時期、以及一九七零年代後期以來的文化建設時期為兩個主軸,帶出討論。本節期望學生透過博物館,認識台灣早期的社會與文化發展。

  1. 博物館在台灣() 1990年代至今

本節討論1990年代以來台灣錯綜複雜的博物館發展,如何受到台灣島內政治氣候、經濟發展變化的影響。以及博物館如何在此一背景下,接受日本與歐美的影響,發展成今日的面貌。討論的範圍,包括國立博物館、中型博物館,以及地方文化館。與上節相同,本節亦討論博物館在台灣特殊政治社會背景下,其發展和西方主流博物館不同之處。本節除承續上節目的,期望學生了解台灣本身的發展之外,也希望同學明白,博物館隨著外在環境轉變的概念,期望培養學生在思考上,對於環境變化的敏感度。

  1. 藝術、電影、旅遊與博物館

本節以提高同學學習興趣為主要目標,以講者所認識諸多與博物館相關的文學、藝術作品、電影情節、以及旅行經驗,帶出博物館在文化地景中的位置。透過本節的介紹,期望能夠刺激學生,了解學習過程、與生活態度上旁徵博引的趣味。

書目摘要

Anderson, B. R. O. G. (1991). Imagined communities : reflections on the origin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 (Rev. and extended ed.). London: Verso.

Duncan, C. (1995). Civilizing rituals : inside public art museums.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

Frey, B. S. (2000). Arts & economics : analysis & cultural policy.New York: Springer.

Giddens, A. (1999). Runaway world : how globalisation is reshaping our lives. London: Profile.

Great buildings online resource: http://www.greatbuildings.com/

Hooper-Greenhill, E. (1992). Museums and the shaping of knowledge. 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

Zeiger, M., & Tate, M. (2005). New museum architecture : innovative buildings from around the world. London: Thames & Hudson.

李國玄. (2006). 日治時期臺灣近代博物學發展與文化資產保存運動之研究. 中原大學, 中壢.

程佳惠. (2004). 台灣史上第一大博覽會 : 1935年魅力台灣SHOW 台北市: 遠流.

陳其南、孫華翔. 從中央到地方文化施政觀念的轉型. from http://www.taiwanncf.org.tw/seminar/20000429/20000429-4.pdf

course proposal 3 to ccu

創意產業專題 (中級)

設計旨趣

本課程設計的目的有三: ()了解創意產業在英國的起源、背景與發展,以及推動至其他國家的狀況;()創意產業的跨國比較()探討創意產業在台灣發展的機會與限制。本課程期望學生產生理解、並分析創意產業作為政策和經濟活動的能力;此外,本課程企圖透過跨國介紹與分析、以及國際面的加強討論,訓練學生進行比較分析的能力,並藉此拓展學生的國際視野。

課程計畫

  1. 創意產業、政策與發展()
  2. 創意產業、政策與發展()

本單元首先介紹政策的意義,以及國家在文化政策、以及經濟/產業政策制定中扮演的角色,引出創意產業作為政策與活動的背景。接著,本單元介紹創意產業政策在英國發展的政治、經濟、文化背景、它在怎麼樣的背景下推展到其他國家、以及在主要國家發展的情形。除英國外,本單元將選擇數個特定國家,說明創意產業如何納入在發展軌跡中,成為重要的經濟活動。

  1. 創意產業提問()
  2. 創意產業提問()

本單元討論創意產業的 定義 分類、以及它對經濟活動貢獻的討論,同時引出三個討論議題:

(1) 創意產業在跨國比較上的意義,以及計算創意產業貢獻的問題。

(2) 創意產業在政策的推行與實踐上,發生實質效果的可能。其中並牽涉各級政府之間,以及公、私部門的互動。

(3)創意產業與智慧財產權的問題。

  1. 創意產業與創意城市

本單元首先說明城市在創意產業議題中的顯著地位,進而討論創意產業在刺激城市經濟活動、以及城市規畫與發展中的特殊性。

  1. 創意產業在台灣()
  2. 創意產業在台灣()

本單元以台灣為研究對象,探討創意產業在台灣發展的背景,目前的機會與困境。討論面向包括台灣的經濟發展、文化活動,以及不同政府部門介入、推動創意產業的方式與目前推展成效的討論。

  1. 分組個案討論(習作與討論一)
  2. 分組個案討論(習作與討論二)

本課程最後單元擬由學生分組,選擇任何一種創意產業的類項,設計個案,進行討論,作成期末報告。

書目摘要

Beck, A. (2002). Cultural work : understanding the cultural industries. London, New York, Routledge.

Department for Culture Media and Sport (2001). Creative industries mapping document. DCMS. London.

Florida, R. (2002). The rise of the creative class : and how it's transforming work, leisure, community and everyday life. New York, Basic Books.

Hall, P. (2000). "Creative Citie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Urban Studies 37(4): 639-649.

Hesmondhalgh, D. (2002). The cultural industries. London, SAGE.

Hesmondhalgh, D. and A. C. Pratt (2005). "Cultural industries and cultural polic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ultural Policy 11(1).

Malanga, S. (2004) "The curse of the creative class."

Porter, M. (2008). "Clusters and the new economics of competition."Creative Industries Journal 1(1): 31-46.

Pratt, A. C. (2005). "Cultural industries and cultural policy: an oxymor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ultural Policy 11(1): 31-44.

United Nations (2008). Creative economy report 2008. New York, United Nations.

Zukin, S. (1995). The cultures of cities. Cambridge, MA, Blackwell.

course proposal 2 to ccu

文化、發展與全球化 (初至中級)

本課程設計的目的是作為創意產業研究的暖身課程。本課程主要討論的是文化是在怎麼樣的背景下、如何地嵌入發展的範疇中,並且延伸討論發展此一課題,又如何跟全球化連結。

首先,本課程以文化為探討的起源,此一單元將介紹文化最基本的概念,接著探討文化活動的形式,最後連到文化各個層面中,與所謂創意產業相關聯的活動。此一部份有兩個重點,一是討論菁英與大眾文化的發展、區別、乃至兩者漸次混雜的面貌;其次是討論跟創意產業有關的文化活動。前者是傾向社會學的基本討論,後者則是在前者的基礎上,漸漸帶入經濟面向的討論。

第二單元是與上述討論平行發展的是對於發展的討論。本單元介紹,發展研究所關注的多重面向包括社區、社會、文化、經濟等。主軸將先介紹先進國家發展的軌跡,然後帶出新興工業國家(包括台灣)的發展軌跡。接著,本單元將討論後工業時代,發展軌跡如何納入文化此一面向;以及與文化有關的諸多面向,如何納入(甚至取代)純粹商業取向的發展範疇,成為當今發展研究與實務上,不可或缺的一塊。

本課程第三單元,介紹全球化與上述兩者的關聯,目的在討論,全球化作為一個議題、觀念、以及發展狀態,它如何緊緊地和文化、發展兩個議題連在一起。本單元除了首先討論全球化在經濟與文化面向的重要性(以及差異性)之外,特別以台灣為關注中心,帶出一個地方(locality)的文化與發展,如何面對、適應全球化。尤其是台灣經濟發展的軌跡與當今困境、乃至政治的不確定性,對於文化發展的牽連與影響。

本課程屬於跨領域性質,期望能夠先和其它確定開設的課程進行整合,以避免內容重複,因此本階段不詳列課程計畫。

course proposal 1 to ccu

英美博物館與文化政策專題十講 (中級)

設計旨趣

本門課的主要目標,是以博物館為關注主題,從觀眾、空間、政策、發展等面向,了解英美博物館的演進、以及現今的發展,並且了解它們如何影響了全球的博物館理論與操作。另外一方面,這門課並且從博物館出發,帶出文化政策與國家發展兩方面的議題。這方面思維的產生,來自過去十年至二十年來,文化與消費經濟發展互相影響,已成難以切割的局面。然而,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本課程企圖理出博物館 、文化政策以及與發展相關的脈絡。

選擇英美為專題的原因,在於我的研究認為,英美主導的新自由主義、崇尚市場機制的發展,是驅使博物館在觀念與實務面發生重大轉變的主要原因。同時,和當今諸多人文社會科學類似,這是一門跨領域的課程。我從社會學的面向,探討消費與文化消費的議題。從廣義的政治學面向,探討政策背景與政策制定的問題、以及文化與國家兩者之間的關係。在地理學(或是更廣義的社會學)面向,我討論博物館此一機制,在英美引領的全球化影響下所發生的變化。

課程計畫

  1. 通論---歐美引領的博物館潮流與聚焦英美的背景
  2. 博物館與文化政策()
  3. 博物館與文化政策()

以上兩節討論議題如下:

英國博物館與文化政策演變:中央、地方政府、與NDPB (Non-departmental public body) 的關係

美國博物館與文化政策演變:聯邦政府、州政府、非營利組織

政黨與博物館 --- 保守黨與工黨;民主黨與共和黨

跨國博物館組織及其角色

國際政治與博物館 --- 冷戰與【後九一一】

本二節期望藉由英美博物館、文化政策的演變,讓學生學習到如何將這個分析方法應用在台灣、其他國家、或是其他的區域。同時期望能夠透過跨國博物館相關組織的介紹,了解國際組織在這一方面的發展,以及台灣是否在這樣的版圖扮演著怎麼樣的角色。

  1. 博物館的政治經濟學

本節討論以下三個議題:

政策背景:補貼的政治經濟學

社會背景:消費社會與博物館

私部門與博物館之間的關係

透過這三個議題,期望同學了解文化政策、博物館政策的形成背景、政策分析所需要考慮的面向。

  1. 當今英美博物館議題:社會與族群融合議題 政策工具論

本節從介紹當今英美博物館所探討的議題,以及為何博物館會從一個文化、教育機構,轉變成多重政策目標的工具。本節從經濟發展、政府革新、以及文化傳統的角度,探討英國政府在博物館政策目標上的轉向。透過本節的學習,期望同學可以應用在針對其他國家的探討。

  1. 博物館與創意產業() 創意產業、政策背景、跨國比較
  2. 博物館與創意產業() 博物館與創意產業

本兩節介紹創意產業的概念與興起的背景;特別探討英國政府在創意產業上的推行,並且討論英國的創意產業政策移植到台灣,需要調整的部份。本兩節除了期望學生了解創意產業這個議題之外,並且認識政策移轉過程中,所需要加入因地制宜的討論。

  1. 博物館組織變革

本節主要討論英國博物館的組織變革,以及它對其他國家博物館造成的影響(例如日本和台灣)。本節同時討論美國博物館的組織變革是否發生?若否,原因為何。透過本節討論,希望同學了解到博物館組織變革的背景與形成,以及為何有些變革成功,有些失敗。

  1. 博物館、城鄉發展與與都市更新(一)
  2. 博物館、城鄉發展與與都市更新(二)

本節討論一九七零年代以來、世界數個新博物館案,以及現有博物館更新、改建的案例包括Centre Pompidou, Musee D’Orsay, Louvre, Guggenheim Bilbao, Tate Modern, British Museum’s Great Dome, MoMA 以說明博物館內部空間的改變,以及博物館建築與都市空間的關係重新定義。期望透過本節的介紹,提供學生在建築與空間的基礎認識。並且期望透過博物館空間與建築的改變,更進一步帶出博物館建築、博物館展品、觀眾與環境的關係

書目摘要

Adorno, T. W. (1975). Cultural industry reconsidered. New German Critique, 6(Fall), 12-19.

Alexander, E. P. (1979). Museums in motion : an introduction to the history and functions of museums. Nashville: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State and Local History.

Arnold, M. (1889). Culture and anarchy : an essay in political and social criticism (Popular ed.). London: Smith, Elder.

Babbidge, A., Ewles, R., & Smith, J. (2006). Moving to museum trusts: learning from experience. London: Museums, Libraries and Archives Council.

Bennett, T. (1995). The birth of the museum : history, theory, politics. 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

Bourdieu, P., A. Darbel, et al. (1990). The love of art : European art museums and their public. Cambridge, Polity.

Bianchini, F., & Parkinson, M. (1993). Cultural policy and urban regeneration : the West European experience. New York: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Bradley, K. (1997). The deal of the century - opening of the Guggenheim Museum Bilbao, Spain - includes interview with Thomas Krens - Cover Story. Art in America.

Department for Culture Media and Sport. (2004). Culture at the heart of regeneration. Online resource:

http://www.culture.gov.uk/reference_library/consultations/1092.aspx

Duncan, C. (1995). Civilizing rituals : inside public art museums.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

Duncan, C. (2002). Museums and Department Stores: Close Encounters. In J.

Collins (Ed.), High-hop: making culture into popular entertainment (pp. 129-154). Malden, MA: Blackwell

Evans, G. (2003). Hard-Branding the cultural city-from Prado to Prad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 27(2), 417-440.

Frey, B. S. (1998). Superstar museums: an economic analysis. Journal of Cultural Economics, 22, 113-125.

Hesmondhalgh, D., & Pratt, A. C. (2005). Cultural industries and cultural polic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ultural Policy, 11(1).

Hewison, R. (1995). Culture and consensus : England, art and politics since 1940. London: Methuen.

National Endowment for the Arts. (2007). How the United States funds the arts. Online resource:http://www.nea.gov/pub/how.pdf

Prior, N. (2005). "A question of perception: Bourdieu, art and the postmodern." The British Journal of Sociology 56(1).

Wu, C.-T. (2002). Privatising culture: corporate art intervention since the 1980s. London: Verso.

Zimmer, A., & Toepler, S. (1999). The Subsidized Muse: Government and the Arts in Western Europe and theUnited States. Journal of Cultural Economics, 23, 33-49.

MONDAY, 4 JANUARY 2010

Course proposal (III) to Tsing Hua University (tbc)

【英美博物館與文化政策專題十講】 (中級)
設計旨趣
本門課的主要目標,是以博物館為關注主題,從觀眾、空間、政策、發展等面向,了解英美博物館的演進、以及現今的發展,並且了解它們如何影響了全球的博物館理論與操作。另外一方面,這門課並且從博物館出發,帶出文化政策與國家發展兩方面的議題。這方面思維的產生,來自過去十年至二十年來,文化與消費經濟發展互相影響,已成難以切割的局面。然而,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本課程企圖理出博物館 、文化政策以及與發展相關的脈絡。

選擇英美為專題的原因,在於我的研究認為,英美主導的新自由主義、崇尚市場機制的發展,是驅使博物館在觀念與實務面發生重大轉變的主要原因 。同時,和當今諸多人文社會科學類似,這是一門跨領域的課程。我從社會學的面向,探討消費與文化消費的議題。從廣義的政治學面向,探討政策背景與政策制定的問題、以及文化與國家兩者之間的關係。在地理學(或是更廣義的社會學)面向,我討論博物館此一機制,在英美引領的全球化影響下所發生的變化。

課程計畫
通論---歐美引領的博物館潮流與聚焦英美的背景
博物館與文化政策(一)
博物館與文化政策(二)
以上兩節討論議題如下:
英國博物館與文化政策演變:中央、地方政府、與NDPB (Non-departmental public body) 的關係
美國博物館與文化政策演變:聯邦政府、州政府、非營利組織
政黨與博物館 --- 保守黨與工黨;民主黨與共和黨
跨國博物館組織及其角色
國際政治與博物館 --- 冷戰與【後九一一】
本二節期望藉由英美博物館、文化政策的演變,讓學生學習到如何將這個分析方法應用在台灣、其他國家、或是其他的區域。同時期望能夠透過跨國博物館相關組織的介紹,了解國際組織在這一方面的發展,以及台灣是否在這樣的版圖扮演著怎麼樣的角色。
博物館的政治經濟學
本節討論以下三個議題:
政策背景:補貼的政治經濟學
社會背景:消費社會與博物館
私部門與博物館之間的關係
透過這三個議題,期望同學了解文化政策、博物館政策的形成背景、政策分析所需要考慮的面向。
當今英美博物館議題:社會與族群融合議題 政策工具論
本節從介紹當今英美博物館所探討的議題,以及為何博物館會從一個文化、教育機構,轉變成多重政策目標的工具。本節從經濟發展、政府革新、以及文化傳統的角度,探討英國政府在博物館政策目標上的轉向。透過本節的學習,期望同學可以應用在針對其他國家的探討。
博物館與創意產業(一) 創意產業、政策背景、跨國比較
博物館與創意產業(二) 博物館與創意產業
本兩節介紹創意產業的概念與興起的背景;特別探討英國政府在創意產業上的推行,並且討論英國的創意產業政策移植到台灣,需要調整的部份。本兩節除了期望學生了解創意產業這個議題之外,並且認識政策移轉過程中,所需要加入因地制宜的討論。
博物館組織變革
本節主要討論英國博物館的組織變革,以及它對其他國家博物館造成的影響(例如日本和台灣)。本節同時討論美國博物館的組織變革是否發生?若否,原因為何。透過本節討論,希望同學了解到博物館組織變革的背景與形成,以及為何有些變革成功,有些失敗。
博物館、城鄉發展與與都市更新(一)
博物館、城鄉發展與與都市更新(二)
本節討論一九七零年代以來、世界數個新博物館案,以及現有博物館更新、改建的案例—包括Centre Pompidou, Musee D’Orsay, Louvre, Guggenheim Bilbao, Tate Modern, British Museum’s Great Dome, MoMA等 — 以說明博物館內部空間的改變,以及博物館建築與都市空間的關係重新定義。期望透過本節的介紹,提供學生在建築與空間的基礎認識。並且期望透過博物館空間與建築的改變,更進一步帶出博物館建築、博物館展品、觀眾與環境的關係。

書目摘要
Adorno, T. W. (1975). Cultural industry reconsidered. New German Critique, 6(Fall), 12-19.
Alexander, E. P. (1979). Museums in motion : an introduction to the history and functions of museums. Nashville: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State and Local History.
Arnold, M. (1889). Culture and anarchy : an essay in political and social criticism (Popular ed.). London: Smith, Elder.
Babbidge, A., Ewles, R., & Smith, J. (2006). Moving to museum trusts: learning from experience. London: Museums, Libraries and Archives Council.
Bennett, T. (1995). The birth of the museum : history, theory, politics. 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
Bourdieu, P., A. Darbel, et al. (1990). The love of art : European art museums and their public. Cambridge, Polity.
Bianchini, F., & Parkinson, M. (1993). Cultural policy and urban regeneration : the West European experience. New York: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Bradley, K. (1997). The deal of the century - opening of the Guggenheim Museum Bilbao, Spain - includes interview with Thomas Krens - Cover Story. Art in America.
Department for Culture Media and Sport. (2004). Culture at the heart of regeneration. Online resource:
http://www.culture.gov.uk/reference_library/consultations/1092.aspx
Duncan, C. (1995). Civilizing rituals : inside public art museums. 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
Duncan, C. (2002). Museums and Department Stores: Close Encounters. In J.
Collins (Ed.), High-hop: making culture into popular entertainment (pp. 129-154). Malden, MA: Blackwell
Evans, G. (2003). Hard-Branding the cultural city-from Prado to Prad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 27(2), 417-440.
Frey, B. S. (1998). Superstar museums: an economic analysis. Journal of Cultural Economics, 22, 113-125.
Hesmondhalgh, D., & Pratt, A. C. (2005). Cultural industries and cultural polic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ultural Policy, 11(1).
Hewison, R. (1995). Culture and consensus : England, art and politics since 1940. London: Methuen.
National Endowment for the Arts. (2007). How the United States funds the arts. Online resource:http://www.nea.gov/pub/how.pdf
Prior, N. (2005). "A question of perception: Bourdieu, art and the postmodern." The British Journal of Sociology 56(1).
Wu, C.-T. (2002). Privatising culture: corporate art intervention since the 1980s. London: Verso.
Zimmer, A., & Toepler, S. (1999). The Subsidized Muse: Government and the Arts in Western Europe and the United States. Journal of Cultural Economics, 23, 33-49.

SUNDAY, 3 JANUARY 2010

Course proposal (II) to Tsing Hua University (tbc)

【博物館縱橫十講】 (初級)
設計旨趣
過去的三、四十載以來,沒有任何一個文化機構如同博物館一般,經歷了前所未有的的變動;也沒有任何一個文化機構 如同博物館一般,吸引了各個領域的人士的興趣。博物館的研究,始自人類學與視覺藝術;而今,來自社會學、建築設計、都市與區域計劃、組織研究 、教育與學習、政治與經濟研究領域等,均在博物館這個主題上,產出吸引人的學術研究、並且實現諸多令人驚艷的計畫。然而,以上的研究,散在個別的領域中,尚未發生整合性的教學。本課程擬由跨領域研究為取向,企圖引起同學對於博物館這個題目的興趣,並期望透過對於博物館的興趣,培養、拓展同學在人文與社會科學上,視野的廣度、與思考的深度。

課程計畫
課程介紹
博物館的經與緯(一) 博物館知識體系的考掘
博物館的經與緯(二) 古今中外博物館
以上兩節擬由博物館的物件(objects)出發,從物件的所有者(ownership), 空間(space),觀眾( audience)三個層面,交錯地展現博物館的多重起源。透過此一介紹,期望學生能夠對於博物館這個空間、概念有最基本的認識。
博物館、族群與國家:從物質文化說起
本節介紹博物館和族群、國家兩個概念之間的關係,以及它和兩者產生關聯的歷史背景、暨最初發展的情況。本節牽涉人類學對於族群概念的討論,並討論此一概念如何透過博物館的物質文化展現出來。本節由族群的討論展開,延伸至國家此一觀念的討論,因此帶出這一方面的政治學的基礎。本節期望能夠讓學生了解,博物館以文化、人類研究出發,它的起源與國家有密切的關聯。
美術館的政治經濟學
本節且將經濟學原理中的最基本的供給需求概念,應用在藝術活動中;並且探討藝術創作、美術館、藝術市場、策展評論在各個藝術活動的環節中扮演的角色。本節並且介紹政府補貼藝術文化的基本概念,以及它帶來的社會意義與外部效果。
博物館與消費社會:從文化到消費、從菁英文化到大眾文化
本節介紹消費社會的形成,以及它如何滲透到文化、博物館的層面裡。與文化消費平行討論的是,本節討論博物館加入文化消費的同時,它如何從菁英文化、或是教化機構,漸次擴大成大眾文化的場所。透過本節的介紹 --- 諸如博物館如何從文化消費的活動中達到文化普及化、平民化的目的--- ,期盼引領同學培養多元向度的思考。
博物館空間與建築:傳統、演變與更新
本節介紹博物館建築的演變,以及當今數個新博物館,以及現有博物館更新、改建的案例。包括Centre Pompidou, Musée D’Orsay, Louvre, Guggenheim Bilbao, Tate Modern, British Museum’s Great Dome, MoMA。期望透過本節的介紹,提供學生在建築與空間的基礎認識。並且由博物館建築,對照出二十世紀、與當代建築的發展。
博物館在台灣(一) 日治時期至1990年代
本節探討日治時期以及國民黨執政時期博物館在台灣的發展,並且比較此一發展與歐洲傳統博物館發展的異同。日治時期方面,著重討論日本如何透過博物館展現它對殖民地的治理;以及博物館的誕生與發展對於台灣文化與社會發展的意義。國民黨執政時期的討論,以冷戰時期、以及一九七零年代後期以來的文化建設時期為兩個主軸,帶出討論。本節期望學生透過博物館,認識台灣早期的社會與文化發展。
博物館在台灣(二) 1990年代至今
本節討論1990年代以來台灣錯綜複雜的博物館發展,如何受到台灣島內政治氣候、經濟發展變化的影響。以及博物館如何在此一背景下,接受日本與歐美的影響,發展成今日的面貌。討論的範圍,包括國立博物館、中型博物館,以及地方文化館。與上節相同,本節亦討論博物館在台灣特殊政治社會背景下,其發展和西方主流博物館不同之處。本節除承續上節目的,期望學生了解台灣本身的發展之外,也希望同學明白,博物館隨著外在環境轉變的概念,期望培養學生在思考上,對於環境變化的敏感度。
藝術、電影、旅遊與博物館
本節以提高同學學習興趣為主要目標,以講者所認識諸多與博物館相關的文學、藝術作品、電影情節、以及旅行經驗,帶出博物館在文化地景中的位置。透過本節的介紹,期望能夠刺激學生,了解學習過程、與生活態度上”旁徵博引”的趣味。

書目摘要
Anderson, B. R. O. G. (1991). Imagined communities : reflections on the origin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 (Rev. and extended ed.). London: Verso.
Duncan, C. (1995). Civilizing rituals : inside public art museums. 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
Frey, B. S. (2000). Arts & economics : analysis & cultural policy. New York: Springer.
Giddens, A. (1999). Runaway world : how globalisation is reshaping our lives. London: Profile.
Great buildings online resource: http://www.greatbuildings.com/
Hooper-Greenhill, E. (1992). Museums and the shaping of knowledge. 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
Zeiger, M., & Tate, M. (2005). New museum architecture : innovative buildings from around the world. London: Thames & Hudson.
李國玄. (2006). 日治時期臺灣近代博物學發展與文化資產保存運動之研究. 中原大學, 中壢.
程佳惠. (2004). 台灣史上第一大博覽會 : 1935年魅力台灣SHOW 台北市: 遠流.
陳其南、孫華翔. 從中央到地方文化施政觀念的轉型. from http://www.taiwanncf.org.tw/seminar/20000429/20000429-4.pdf